江西省高質量推進傳統村落保護利用

江西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孕育了紅色文化、山水文化、陶瓷文化、書院文化、戲曲文化、農耕文化等特色文化,為新時代推進傳統村落保護傳承工作提供了不竭動力。近年來,江西省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考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聚焦“走在前、勇爭先、善作為”的目標要求,大力實施“三個五”工程,著力探索傳統村落保護利用新路徑,取得積極成效。目前,全省列入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名錄413個、省級傳統村落157個、傳統建筑2萬余幢。
堅持黨建引領
聚合保護之力
省委、省政府將完善傳統村落保護制度列入省級重大改革項目,由分管省領導領銜,推進形成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重點發揮“三支隊伍”作用。一是干部隊伍。建立省直單位與傳統村落點對點扶持、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公益訴訟協作配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年度向同級黨委政府專題匯報等制度。在全國首創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課程進省、市、縣三級黨校,不斷提升領導干部抓保護傳承的意識和水平。省級層面舉辦干部培訓班、召開現場推進會,強化干部理論知識培訓。縣級組織部門將傳統村落保護內容納入村支書培訓課程,分批次對全省村支書進行輪訓。立足專業人干專業事,推動傳統村落保護工作崗位納入省考。二是專家隊伍。成立省級專家庫,組織規劃、建筑、文物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專家和教授開展“設計下鄉”活動,引導高校、設計院所、企業派出專家團隊開展駐村服務,構建“校村共建”“設計師駐村”等制度,建立“樣式雷”學校,推動古建筑修復與新材料新技術運用。制定傳統村落風貌保護負面清單、傳統建筑保護修繕管理辦法等,組織開展新時代美麗鄉村優秀農房設計方案征集活動,縣、鄉鎮落實“圖集+服務”,動員群眾參與方案的選題、設計和評審,實現專家團隊與服務主體良性互動。三是工匠隊伍。傳統建筑的營造技藝,很多都靠師徒的口授身傳,為有效解決“人去技消”問題,提升傳統村落規劃建設水平,深入實施鄉村建設工匠培訓計劃,將傳統建筑工匠納入鄉村建設工匠培訓體系,提高全省工匠技能水平,全省現有傳統建筑工匠隊伍1468支,工匠總人數達1.2萬余人。同時,聯合省委組織部、省委宣傳部等7家單位,開展黨建引領傳統村落保護行動,將黨建引領傳統村落保護工作納入省委、省政府對市(縣、區)高質量發展考評內容,納入市、縣、鄉三級黨委(黨組)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考核內容。
堅持拓寬渠道
緩解資金之難
資金匱乏是制約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的關鍵難題。江西堅持多條腿走路,探索多元化投入,著力解決投入難題。
爭取專項資金。發揮示范引領作用,通過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示范創建、重大歷史文化保護項目申報等方式,全省有175個中國傳統村落獲得國家補助資金300萬元,共計5.25億元。撫州市、瑞金市、吉水縣、婺源縣、進賢縣先后被納入國家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點,共爭取中央財政補助資金3.4億元。省級安排專項資金超3億元,各縣(市、區)累計投入財政資金超22.39億元。積極整合其他行業資金,2023年省文化和旅游廳安排5000余萬元支持傳統村落文物保護修繕,省農業農村廳投入近9000萬元用於完善傳統村落基礎設施建設。
撬動金融資本。聯合農發行江西分行共同建立信貸支持聯動機制,鼓勵以縣為單位申報傳統村落保護利用項目,首批入庫項目30個,擬貸金額近100億元,目前已有6個項目獲批,擬貸款金額18.52億元。鼓勵各地發揮區域優勢,積極與金融機構開展傳統村落保護項目合作,打造特色金融產品。金溪縣在全國首創“古屋貸”金融產品,已有11.88億元用於2000余棟古建筑修繕﹔龍南市政府與人保財險簽訂客家圍屋保險協議,為60處客家圍屋提供1.93億元安全風險保障。
盤活社會資源。通過吸引社會資金、引入保護發展基金、實施旅游收入反哺等辦法籌措民間資金,據統計,近幾年,全省傳統村落共吸引26.6億元社會資金投入。鼓勵鄉賢和村民出資、捐資、集資,參與傳統村落建設和傳統建筑保護。僅上年度,全省傳統村落村民自籌保護資金約5276.9萬元,村民捐款捐資約1802.5萬元。2023年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從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中下達3200萬元用於重點縣傳統建筑搶救性修繕和傳統村落人居環境改善,拉動社會資金5.4億元投入。
堅持活化利用
煥發傳統之美
對傳統建筑最好的保護方式,不是簡單地作為瑰寶“供”起來,而是要賦予新的時代內涵讓其“活”起來,實現建筑形態與發展業態有機銜接。
突出居住功能。把握“房屋需要人住”的客觀規律,防止“人去樓空”。編制《江西省傳統村落整體保護規劃》,推行“市縣編制、專家評審、省級備案”制度,啟用第三方評估辦法,優先解決村民生產、生活、居住等現實問題。編印並推廣百套農房設計圖集,探索建立農房建設帶圖審批、按圖施工、依圖驗收制度,引導群眾對傳統建筑進行合規化改造,讓傳統建筑成為“外表五千年,內部五星級”的宜居宜業新住宅。
筑牢富民理念。依托特色資源,推進“一村一品,一村一業”,讓傳統村落既能吸引“流動人”,又能長期“留住人”。建立聯農、帶農機制和“黨支部+合作社+黨員+農戶”運營模式,依托傳統村落發展特色產業,全省建成“毛筆村”“白蓮村”“蜜橘村”等特色產業傳統村落267個,吸引回鄉新鄉賢1865人、新村民5250人,共有12.5萬傳統村落村民原地就業,全省傳統村落村集體經濟年均收入達28.53萬元。婺源縣打造精品古宅民宿600余家,每年吸引游客110萬余人次,2萬余人吃上旅游飯。
加強文化傳承。將傳統村落文化與紅色文化、村規家訓、農事節氣、民間藝術、鄉風民俗等相結合,最大限度發揮文化價值功能。全省有401個傳統村落完成村規民約上牆,376個傳統村落完成村史村譜編寫。依托江西VR產業優勢,打造傳統村落“線上博物館”“數字檔案庫”“網絡直播間”等新興載體,構建信息化管理系統,拓寬數字化直播渠道,讓傳統村落插上數字化“翅膀”。中央電視台《“縣”在出發 古村新韻》大型融媒體直播,江西專場在線圍觀超10萬人次。啟動拍攝江西省傳統村落為主題的百集國際文史紀錄片,線上連載、線下推介,首集播放量超1500萬人次。通過舉辦傳統村落“尋寶”“村跑”“村晚”等活動,打造四季採風“古村行”、跟著賽事“古村跑”、駐足寫生“古村漂”等品牌,讓贛中的贛鄱文化村落、贛東北的徽州文化村落、贛南的客家文化村落、吉泰盆地的廬陵文化村落、贛東的臨川文化村落走近你我,一起“守望一方水土,勾起一抹鄉愁”。
下一步,江西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堅持把傳統村落風貌和現代元素結合起來,統籌好保護與利用、傳承與發展的關系,高質量推進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真正讓傳統村落存於歷史、活在當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