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婺源三雕傳新韻

2024年10月13日06:29 | 來源:江西日報
小字號

  國家級非遺項目婺源三雕代表性傳承人俞有桂(右)正在傳藝。本報全媒體記者 陳米歐攝

  金秋,又逢婺源最美“晒秋”季。

  在婺源江灣、秋口等地,游客不僅體驗“晒秋”民俗,還頻頻在古街古巷間留影,陶醉於精美古建筑之中。那精雕的門臉,細鏤的窗櫺,滿工的大梁……每每令游客驚艷。而大多數游客不知道的是,這些修舊如舊的古建筑裡,多半就有國家級非遺項目——婺源三雕技藝的功勞。

  “鐺!鐺!鐺!”一串清脆的敲擊聲,從一座古色古香的民居中傳來。這座民居的主人是婺源三雕代表性傳承人俞有桂。在該民居的中庭橫梁上有一副木雕作品,雖因年代久遠有破損,但依然能分辨上面雕刻有“三英戰呂布”的畫面。雕刻師傅圍著一塊木料邊做工邊交流,他們的任務是要按照原貌將其修復好。“人物表情看上去木訥了點,要重做﹔這裡運刀還要細膩些……”俞有桂邊觀察邊提出修改要求,每一處細節都要到位,不能馬虎。

  作為與當地古建筑密不可分的婺源三雕,其起源可追溯到唐代,它集磚雕、石雕和木雕於一體,多見於民居、官宅、宗祠、廟宇、廊橋和牌坊等建筑上的裝飾部件,包含圓雕、浮雕、淺雕、深雕和透雕等多種技法,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遺名錄,俞有桂入選該技藝第一批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我從小生活在婺源汪口鎮,對宗祠、大夫第等古建筑有深厚感情,對我后來與雕刻打交道產生很深的影響。”俞有桂14歲入行,蕭江大宗祠、大夫第等諸多婺源有代表性的古建筑重修重建,他均是主要參與者。

  如今,這些精美古建所在之處已成為游客喜愛的打卡點。

  全身心投入婺源三雕技藝傳承幾十年,俞有桂對非遺傳承有自己的一些見解。“首先是要出精品,這最能打動人。”俞有桂認為,引人嘆服,便會吸引更多的欣賞者。在俞有桂工作室內的藝術館,一件巨型木雕作品格外引人注目。“這原本是一塊從河裡打撈上來的金絲楠木料,深褐色的木紋特別精美,我根據其形狀雕刻出這件《竹林七賢》作品。”該作品所雕木葉微薄處僅1毫米,展現出了高超的雕刻技藝。曾有人想出高價收藏,但被俞有桂婉拒。至今,這件5米高的精品力作,一直陳列在藝術館正中位置。

  “其次,是要與時代審美相結合,在傳播、應用中更好宣傳非遺的內涵。”“和合生徽”是該展館中一件新“文創”,是典型的三雕作品。它以硯石為底座、樟木為框、青磚材質,雕繪了一家人日常生活場景。作品中螭龍、鰲魚元素是徽派建筑中常用祥瑞之物,它將磚雕、木雕、石雕巧妙融為一體,形似徽派建筑中的門當,令人耳目一新。這一類文創作品不僅受到當地人的喜愛,還受到外地游客的賞識。

  “當然,非遺最重要的,還是要傳承。”俞有桂說。他通過手把手授徒、項目帶徒等方式,先后培養了200多名婺源三雕匠人,目前,在婺源從事三雕行業的匠人已有數千人。他說,如今行走在婺源古街古巷,隨處可見婺源三雕作品——牌坊上精巧的檐角、古廊橋間若隱若現的秀美雕花等,它們將婺源裝扮得更有韻味、更有看點。

  技傳千年,古韻新生。隨著文旅融合的步伐不斷加快,婺源三雕這一國家級非遺項目正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傳承古建筑文化、煥發新時代光彩。(全媒體記者 陳米歐 曾悅之)

(責編:邱燁、毛思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