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孩子們營造“鬆弛感”(縱橫)
今年秋季學期開始,多地推廣“課間15分鐘”,有的地方甚至將課間延長至20分鐘,讓孩子們有更充分的時間走出教室、走向戶外,呼吸新鮮空氣,放鬆身心。一道時間管理“加減法”,受到社會好評。
課間從10分鐘到15分鐘,是學校管理的小探索,以“小切口”撬動學校落實“五育”並舉,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延長課間時長折射學校辦學育人理念轉變,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育人導向。不僅如此,隨著“健康第一”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學校、家長把呵護青少年身心健康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從採取多種措施保障學生課間活動,到出台剛性制度保証每天一節體育課,背后都是育人理念的轉變。
勞逸結合、張弛有度,有助於提高學習效率。讓青少年放下書本、走出教室,玩起來、動起來,不僅對促進他們身心健康有積極作用,能夠有效預防和減少“小胖墩”“小眼鏡”,降低心理健康問題的發生率,對於提高學習效率也很有幫助。當學習時長超過一定的臨界值,即進入疲勞期,繼續增加學習時長反而可能對學習效果產生負向影響,甚至可能損害身心健康。也就是說,並不是花費的學習時間越多,學習效果就越好。“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是有前提的,必須處理好學習時間與學習效果的關系,否則過猶不及。
網絡流行詞“鬆弛感”啟示我們,無須用力過猛,而應保持理智清醒、從容自如的心態,學會放鬆、留白。一個人恰恰是在擁有適當鬆弛感的時候,在不急不慢的狀態中,能夠活出想要的樣子、感知生命的豐盈,進而達到“越鬆弛、越厲害”的境界。
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不一味靠拼時間換分數﹔踩准成長節拍,不急功近利、拔苗助長﹔善於留白,不把孩子時間填得過滿,讓他們能夠玩耍、放鬆……這些都是鬆弛感的體現。呵護學生身心健康,要有擠出時間讓學生去玩耍、放鬆的智慧,有允許學生“浪費”時間發發呆的從容。進而言之,在教育教學、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方面,又何嘗不需要一些鬆弛感?寬鬆、包容的環境,有利於拔尖創新人才的脫穎而出、加速成長。
鬆弛感的營造,不僅需要學校的努力,也需要教育行政部門樹立正確的教育政績觀,以多元評價體系為學校“鬆綁”,還需要包括家長在內的全社會樹立更科學的教育觀、成才觀。大家同向而行,才能攜手共促孩子們健康成長。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原題為《學習不妨多一點鬆弛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