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中藥為何少有耐藥性(新視野)

熊 建
2024年11月29日09:0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抗微生物藥物是現代醫療的基石之一,而抗微生物藥物耐藥的不斷增加是一個令人擔憂的重大問題。《柳葉刀》日前發表了一項研究,就抗微生物藥物耐藥的長期趨勢進行了全球性分析。

  研究發現,由抗微生物藥物耐藥導致的死亡人數將在未來幾十年內穩步上升。未來25年內,全球可能會有超過3900萬人死於抗微生物藥物耐藥菌感染。需要採取果斷行動,從而保障人類健康,抵御抗微生物藥物耐藥的威脅。

  如何應對?該研究提出:亟需採取干預措施,包括預防感染、接種疫苗、最大程度減少抗微生物藥物的不當使用以及研究新型抗微生物藥物等。

  抗微生物藥物投入使用,出現耐藥,於是研發新的抗微生物藥物,再次耐藥……這種“奔跑中出現的問題,要通過更快的奔跑來解決”的應對之策,使得抗微生物藥物與耐藥性就像進入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循環中,如今仍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耐藥這個問題,而應用了數千年的中藥,為什麼很少出現耐藥性問題呢?中醫是如何解決這個難題的?比如,起清熱解毒作用的中藥黃連,使用千年療效不減,沒有產生耐藥的問題,但是從中提取出來的黃連素在使用的過程中就會產生耐藥。

  對此,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的林明欣博士講過,中藥很難產生耐藥,理由有三:一是中藥屬於天然藥,代謝徹底,不易耐藥﹔二是中醫提倡辨証、識機、論治,病機一變,用藥跟著變,耐藥概率低﹔三是中醫治療提倡中病即止,這也把耐藥的路堵死了,沒機會耐藥。

  展開來說,首先,中藥多數是植物,其次是動物藥品,礦物藥品最少。人類以植物和動物肉類為生存之本,因此,植物和動物藥品最適合人體吸收,副作用和流弊少。比如補氣健脾的四君子湯,使用的人參、白術、茯苓、甘草,每一味藥都是藥食同源的。補血的四物湯,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每一味藥也都是藥食同源的。有中醫調侃:如果把一副中藥倒在地上,螞蟻就會來找了,大棗、杏仁、桃仁、地黃、玉竹、甘草……都是它們最好的食物。扔一把提純過的藥物,恐怕就不能贏得小動物的青睞了。

  其次,中醫是要隨著天時、地理、山川、人物而開方用藥的。比如麻疹這個病,治療的階段性就很強。中醫把它分為三期:初熱期,治法是辛涼透表,用宣毒發表湯﹔見形期,治法以清熱解毒為主,用銀翹散加減以清熱解毒,疏風透疹﹔收沒期,治法是甘涼養陰,以沙參麥冬湯加減為主方,以滋養陰液,清化余邪。就這樣,中醫使用數種藥物作用於病原微生物繁殖的不同環節。病原微生物還沒來得及產生對任何一種藥物的適應能力之前,就已經被消滅掉了,那麼就不容易產生耐藥性。

  第三,張仲景在《傷寒論》中使用承氣湯類方劑時,強調了中病即止的重要性。他指出,如果服藥后病情得到緩解或消除,應立即停止繼續用藥,以免對身體造成傷害。這一原則要求在病情大體已去的情況下,要及時調整治療方案或停止用藥,以防藥物毒性傷害身體,自然有利於避免耐藥。

(責編:鄒玢琦、邱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