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日報看江西

明體達用,激活中華文化“一池春水”(人民觀點)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①

本報評論部
2024年12月19日08:3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在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中華文化迸發出新的活力,千年文韻和現代經濟和諧共生,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更加生機勃發

  巴拉圭,亞鬆森。不久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這裡舉行的會議傳來兩則消息。

  一是春節申遺成功。至此,我國共有44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總數居世界之首。

  一是羌年、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成功“轉名錄”。一度瀕臨失傳,如今重煥生機,這些項目從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轉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從中,不難感受到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日益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卓有成效。

  思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引領新時代偉大實踐,習近平文化思想以“明體達用、體用貫通”的鮮明理論品格,展現出特有的穿透力和感召力。

  實現了文化理論觀點的創新和突破,深化了對文化建設的規律性認識,這是“明體”。

  指出“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中創造和延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提出“中國特色的關鍵就在於‘兩個結合’”,強調“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一系列重大創新觀點,明確了關於文化、文明以及文化建設的本質根據、根本原則。

  作出了文化工作布局的部署要求,明確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路線圖和任務書,這是“達用”。

  從“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融入社會發展、融入日常生活”,到“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系列戰略部署,指明了新時代文化建設、文化工作的實踐路徑、方式方法。

  江蘇蘇州平江歷史文化街區,織造人文與經濟發展“雙面繡”,“繡”出古今風華﹔北京中軸線,重點文物修繕保護與非文物建筑騰退整治“兩手抓”,“古都之脊”綻放新活力﹔京杭大運河,保護水工遺存,修繕運河故道,促進文旅融合,構建出一條連接古今的璀璨文化帶……在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中華文化迸發出新的活力,千年文韻和現代經濟和諧共生,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更加生機勃發。

  傳承更加堅定有力。一瓷載古今、文化越千年,江西景德鎮保護千年窯址、呵護千年匠心,賡續“千年瓷都”的窯火與文脈,生動印証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

  惟我國家,亙古亙今。看一域,中國考古博物館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建成開放,長城文化、大運河文化、中軸線文化在首都北京交相輝映。看全局,中國國家版本館落成,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深入實施,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全面加強。我們堅定不移把“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守護好,把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傳下去。

  創造更加生生不息。前不久,北京石景山區文化館上新了法海寺壁畫工藝體驗、古箏、非洲鼓、茶藝等10門進階課,一課難求。該館推出“藝術夜校”以來,平均100多人搶1個上課名額。

  文明開新,文化向新。《隻此青綠》再現如詩如畫的無垠山河,“新中式”席卷大街小巷,馬面裙等傳統服飾贏得年輕人青睞﹔“為了一座館,奔赴一座城”的文博游火爆,《唐宮夜宴》《長安三萬裡》等精品力作涌現……新思路、新話語、新機制、新形式,不斷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映照著“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不懈努力。

  姿態更加自信開放。曾經,滿載絲綢和瓷器的“中國之船”遠航拉美﹔如今,“從錢凱到上海”傳為佳話,成就跨越500年的回響。

  敦煌續寫千年傳奇,泉州書寫海上絲綢之路故事新篇章,“一帶一路”上的顆顆明珠更加光彩奪目。雜交水稻、菌草技術造福海外民眾,《山海情》等文化產品走紅非洲,一個個案例,無不印証著“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

  文旅發展,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深化認識的生動視角。長三角高鐵網將“東方明珠”上海、園林之城蘇州、六朝古都南京、絲綢之府杭州、越劇之鄉紹興、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城市黃山等地串聯,繪就長三角“詩和遠方”新畫卷。“黑茶之鄉”湖南安化,激活鄉村的文化基因,因地制宜推進“茶旅文體康”融合發展,讓茶園綠了山坡、美了鄉村,助力村民吃上旅游飯、鼓了口袋。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如今,在文旅融合的堅實步伐中,人們聆聽著跨越時空的文明回響,領略著中華文化的嶄新氣象,感受著高質量發展的強勁脈動。

  高屋建瓴,經世致用。既有思想理論層面的認識論,也有實踐操作層面的方法論﹔既有宏觀層面的規律性認識,也有具體層面的實踐路徑,習近平文化思想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高度統一,具有深刻的思想洞察力和強大的理論引領力。

  思想的力量,穿越時空,直抵人心。近日,《習近平文化思想學習綱要》出版發行,引發熱烈反響,為我們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文化思想提供了權威讀本。

  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深悟明體達用,認真落實“兩個結合”的根本要求,奮力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

  在文化滋養下,我們前進的步伐將更有力量、更見神採。

(責編:毛思遠、鄒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