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水而行的專業隊伍

在江西省地質局,有這樣一支隊伍,他們逐水而行,開展地熱、礦泉水攻深找盲科技攻關,承擔全省百分之九十的地熱水和百分之八十的礦泉水勘查工作,探獲百余處優質地熱水和礦泉水資源,潛在經濟價值超1800億元。他們實施江西省主要城市地下水應急水源地調查評價科技攻關,在萍鄉、宜春、新余、景德鎮、吉安等5城市周邊找到地下水源地18處,預期可解決超200萬人應急用水。他們就是江西省地質局水文地質大隊(以下簡稱“水文大隊”)。
據介紹,水文大隊是承擔著“全省水文地質與水資源、水環境與水土修復、水污染防治、城市地下水戰略性應急水源地建設”的專業隊伍。回首2024年,水文大隊副總工程師、地熱研究院副院長葉海龍感慨萬千,“當時這個項目要對全省100個縣(市、區)進行地質調查,摸清地熱水、礦泉水家底,時間緊、任務重,為了保質保量完成任務,一收到項目任務書,單位立刻組織技術力量,對相關資料進行收集整理,按照規劃好的調查路線分成5個組開始調查。”
調查工作按部就班進行。翻山越嶺、餐風飲露對調查組成員來說都是家常便飯。
調查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一些突發情況。“有一次,一名技術員在贛南寧都縣在一個廢棄的礦泉水廠做採樣測試。剛進水房,右手中指就被馬蜂蜇了,仔細一看,那裡竟然有一個和籃球差不多大的馬蜂窩。到了診所,醫生說幸好去得及時,馬蜂很毒,蜇了之后如果出現過敏反應,那就危險了。”葉海龍回憶。
2024年,水文人肩負著摸清江西省水資源“家底”的重任,他們用腳步丈量著贛鄱大地,以青春之名,書寫了新時代地質工作者的奮斗篇章。
水文大隊的工作人員正在野外調查。水文大隊供圖
“小管,你負責記錄數據﹔老王,你的膝蓋不能著涼碰冷水,我來下水吧!”2024年12月5日在泰和縣沙村鎮進行測流現場,組長鄧飛對組員說。
寒風在河面上呼嘯,測量員穿好雨褲和救生衣,小心翼翼地涉過寬闊的而湍急的河水拉好皮尺,而后努力保持鎮定地拿著流速儀站在冰冷刺骨的河水中進行流速測定﹔記錄員則給凍僵的手哈著氣,顫抖“斜歪”地記錄著測流數據。
235個枯季測流點,是江西省水資源基礎調查項目2024年度贛西和贛南片區既定的工作任務之一。面對繁重的工作任務、惡劣的工作環境,團隊每一位成員都沒有退怯、沒有抱怨,有的只是對於工作的熱愛和責任感,而這所有的艱辛都將化作隊員們無聲的勛章。
湯湖國際旅游度假區是遂川縣擬打造的集休閑度假、茶文化體驗和紅色旅游為一體的綜合性旅游目的地,但近年來,熱水資源量大幅下降,難以滿足當下規模化開發利用的需求,熱水供需矛盾凸顯。
2025年剛開工,水文大隊的工作人員就來到工作一線,通過斷裂對流型地熱回灌技術,建設開採井和回灌井,以增加地熱田補給量,提高地熱水可開採量,以期保全天然溫泉景觀,實現地熱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推動當地經濟高質量發展。目前,項目已完成地表調查、物探等前期工作,正在施工第一口開採井。
據介紹,水文大隊自1958年成立以來,一直在水文地質與水資源、水環境與水土修復、水污染防治、工程地質與岩土工程勘察、地質災害防治、山水林田湖草沙全域治理等方面深耕細作,先后完成江西省1:50區域水文地質調查、江西省1:50萬環境地質調查、江西全省的1:20萬區域水文地質普查、多幅1:10萬區域水文地質調查及部分地市1:5萬城市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綜合調查、環鄱陽湖城市群污染調查與監測、江西省主要地熱與礦泉水勘查評價項目與科研任務,擁有全省海量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資料,取得了一系列優秀成果,先后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勘察成果和優秀勘察設計獎百余項。獲得全國“抗震救災地質災害應急排查先進集體”“西南抗旱找水打井先進集體”。入選“江西省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3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人,入選自然資源部后備青年人才1人、“江西省地質局青年科學技術帶頭人培養計劃”2人,獲得“江西省青年地質科技人才金、銀獎、優秀獎”4人。
“2025年,我們將突出水文特色,深耕主責主業,在水文地質與水資源基礎調查、地熱水礦泉水淺層地溫能勘查與開發、地下水土壤污染調查評估與管控治理、地災防治與礦山地質環境保護修復、工程勘察與地下空間調查規劃、水污染防治與城市智慧管網、水工環信息平台建設等方面,進一步聚合資源要素,努力提升核心競爭力,推動產業協同發展。”水文大隊相關負責人表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