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

從銀幕到街頭 南昌哪吒牆繪爆火的文化啟示

2025年03月05日08:24 | 來源:江西日報
小字號

近日,以動畫電影《哪吒:魔童鬧海》角色為形象的牆繪藝術“殺瘋”了。借著電影的大火,南昌紅谷灘區豐和立交非機動車道涵洞、珠江路工地水泥圍牆、融創茂等不少地方“吒兒”、敖丙華麗出街,讓市民及游客近距離感受到牆繪藝術的魅力,並紛紛為此留影打卡。

  南昌“哪吒”牆繪緣何爆火?我們不妨理解為這既是國產動畫電影文化影響力的延伸,也是江西文藝創造力的一次集中展現。這一現象背后,讓我們看到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的碰撞融合,也凸顯了城市公共藝術在文化傳播、文旅融合中的獨特價值。結合江西近年來的文藝發展戰略,顯然這是場“文化東風”與“藝術創造”雙向奔赴的典型案例。

  這場文化IP的落地,讓人們看到了藝術形象從銀幕到街頭的“破圈效應”。

  《哪吒:魔童鬧海》作為現象級國產動畫電影,至3月4日,票房已超145億元,這不僅意味著中國動畫電影工業的成熟,更暗含了傳統文化創新表達的全民認同。藝術創作者將電影角色以涂鴉形式呈現於街頭,正是將這一文化IP從虛擬影像轉化為實體景觀的創造性實踐。牆繪中“我命由我不由天”等經典台詞的融入,不僅復刻了電影情節,更將角色精神內核與城市公共空間結合,形成“可觸摸的文化共鳴”。這種“二次創作”的嘗試,印証了江西近年來的藝術創作“總動員”舉措——通過梳理本土文化資源(如江西畫派、江西戲曲等)進行文化溯源,以現代形式激活傳統元素,形成具有地域標識的文化符號。

  “哪吒”牆繪的大受歡迎,也可以理解為公共藝術與城市更新的雙向賦能。

  無論是豐和立交橋下的涵洞,還是珠江路工地的圍牆,原本都是城市基建中單調的灰色空間,如今,通過藝術介入實現了功能轉化。創作團隊巧妙利用牆體裂縫設計光影效果、利用牆柱分布進行構圖,將缺陷轉化為藝術語言,這既是技術層面的創新,也體現了公共藝術對城市微更新的意義。

  它的成功讓這些“門可羅雀”的角落變成了“車水馬龍”的網紅打卡地,這樣的實踐與江西“以文氣聚人氣”的文旅策略不謀而合:2025年春節江西文旅市場6.29%的國內游客增長中,藝術地標的引流作用不可忽視。從更深層次看,這種涂鴉藝術打破了傳統壁畫單向輸出的模式,通過市民游客打卡、社交傳播形成“參與式文化”,讓藝術成為城市治理與市民生活的連接點。

  “哪吒”牆繪成為文旅打卡點,是傳統與現代的裂變融合。

  哪吒形象源於中國神話,而電影與牆繪的再創作則賦予其當代價值。繪制豐和立交牆繪的趙永臻團隊在創作中強調“用涂鴉傳遞積極情感”,將申公豹的“成見之山”、哪吒的“逆天改命”等精神內核視覺化,既體現了“為時代放歌”的文藝導向,也展現了傳統文化通過年輕化表達實現破壁的可能。

  “哪吒”牆繪的火爆,是政策東風下的“草根”藝術生長。

  從合租屋廁所練畫到團隊規模化,豐和立交“哪吒”牆繪創作者趙永臻的創業歷程折射出江西藝術生態的包容和多元。近年來,江西通過文化藝術基金支持機制、人才培育機制等政策,為“草根”創作者提供土壤。不難發現,“哪吒”牆繪的走紅,恰是政策支持下個體創造力迸發的產物。

  以趙永臻為例。一方面,南昌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系的求學積澱為其打下專業基礎﹔另一方面,文旅部門對街頭藝術的敏銳與包容(如快速審批牆繪項目)為創新實踐提供空間。這種“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互動,正是江西文藝贛軍崛起的縮影。

  顯然,“哪吒”牆繪的熱度雖具有偶然性,但其成功路徑也有跡可循。從“現象級”到“可持續”,它為江西文藝發展提供了多角度啟示——

  能否借此深化“藝術+科技”融合?如利用AR技術讓牆繪與觀眾互動,延伸敘事空間。能否借此構建城市藝術網絡?如將分散的涂鴉點位串聯成文化動線,形成“行走的美術館”。能否借此強化IP衍生開發?如在創作中加入更多本土文化元素,推動文創產品開發。能否借此完善評價機制?如將公共藝術納入城市文化評價體系,鼓勵更多創作者參與城市美學塑造。

  南昌的“哪吒”牆繪,既是國產動漫文化浪潮中的浪花,也是江西文藝創新的一次破題。它証明:當傳統文化借力現代藝術表達,當政策東風遇見“草根”創造力,文化便成為流動的、生長的城市脈搏。

  正如趙永臻所言,“牆體繪畫是美化城市的一部分”——而更深層的意義在於,它讓藝術從殿堂走向街頭,讓文化自信在市民的每一次駐足與分享中生根發芽。 (鐘秋蘭)

(責編:邱燁、鄒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