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山 “智” 變:科技織就鄉村振興錦緞

當高新技術與農作物生長肥料深度融合,為土地孕育出更肥沃的希望﹔當生態循環養殖桶的物聯網中控台如同一位敏銳的 “水下哨兵”,實時監測著水下的微妙變化﹔當“智能鐵匠”超越傳統生產力,帶領企業突破產量大關……科技不再是懸浮於城市上空的“未來概念”,而是化作根植於鄉土大地的“智慧毛細血管”,源源不斷地輸送著創新的 “養分”,在鄉村的每一寸土地上散發著微光。
萍鄉市湘東區麻山鎮在鄉村振興的宏大詩篇裡,以科技為筆,蘸滿創新墨汁,書寫著鄉村的嶄新傳奇,走出了一條科技賦能的獨特之路。
“黑色黃金”催生綠增產效
銀色管道在發酵車間編織成數據網,褐煤原料在罐體中裂解重生,深褐色的腐植酸濃縮液如大地血脈般流淌進全自動灌裝線……這座隱匿於麻山鎮小橋村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江西省三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為“三匯科技”),正將多年沉積的有機密碼轉化為智能農業的黑色黃金。
多年來,三匯科技攥緊 “黑色生命密碼” 這把神奇鑰匙,一頭扎進土壤修復劑、含腐植酸水溶肥和有機肥的研發、生產、應用裡。在農作物生長肥料的領域裡,他們精心搭建起一座從微觀分子圖譜到田間豐收盛景的科技橋梁,每一處細節都凝聚著創新與堅守。
三匯科技從不固步自封,多次組織 “技術候鳥” 振翅啟程,扑向中南大學、湖南科技大學、江西農業大學、萍鄉學院等高校的知識暖巢,借高校科研東風,揚起科技賦能的風帆。
政策的春風,吹皺了創新的池水。湘東區的政策甘霖,激活了 “政產學研用” 這條靈動的創新鏈﹔麻山鎮組織的學習專班,宛如一群充滿干勁的探索者,在技術的叢林中穿梭,成為打破技術壁壘的神奇催化酶。
生態循環破譯致富密碼
乘著鄉村振興新實踐的東風,長年在外發展的鄉賢曾勇回鄉干起了大事業,在善洲村倒騰起了生態循環水產養殖基地。基地內,一排排養殖桶有序排列,池中魚兒歡快地游動,池邊綠樹成蔭,構成了一幅和諧的生態畫卷。波光之下,魚兒擺尾激起的每個湍流都被編譯為代謝效率參數,集中控制屏上,水池溶氧值、溫度值、pH值一目了然,實時解譯魚群代謝的摩斯密碼。
“這不是傳統養殖,而是用活魚寫代碼的生態實驗。”曾勇輕點控制屏介紹著,基地20個養殖桶如同精密培養皿,而未來容納的3萬尾魚則是游動的生態算法節點。“我們賣的不是魚,是看得見的生態價值。以前,魚兒的糞便是最讓人頭疼的事情,現在經過循環系統的處理,糞便可化為肥料進行反哺實現生態價值,這樣養出來的魚兒肥而鮮美,沒有土腥味,相當搶手!”曾勇表示,經過生態循環培育出來的成品魚可在市場售出高價,並且供不應求。當前,基地正處於試運行階段,二期項目正在有序規劃中,未來,基地不僅可以幫助村民實現增收,還可以帶動鄉村旅游的發展,鄉村的人氣將會越來越旺。
“智能鐵匠”激活27850㎡數字工廠
在湘東工業園鱗次櫛比的廠房中,江西彩來裝配式建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為“彩來”)的現代化廠區格外醒目。這個由董事長陳志國掌舵的裝配式建材領軍企業,自2023年3月落戶麻山鎮以來,憑借佔地27850平方米的智能工廠、3條自動化生產線及76人精干團隊,創造了年產值穩步增長的優異成績。
深入車間,機械臂靈活舞動的生產圖景,揭開了傳統建材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革新密碼。“這些智能‘鐵匠’的能耐可不簡單,膩子粉日產能輕鬆突破50噸大關!”彩來相關負責人指著全自動生產線介紹。在中央控制室,操作員徐何琴如同交響樂指揮家般掌控全局——電子屏上,拆模清模、鋼筋綁扎、混凝土澆搗等15道工序監控影像實時播放。“智能系統能預判95%的異常情況。”她輕點觸控屏切換半自動模式,“就像給生產線裝上‘神經中樞’,每個環節出現異常都逃不過監測。”說話間,一組剛完成拉毛處理的PC預制構件正通過擺渡車精准入庫,數字化管控讓這個傳統產業煥發出智能制造的新活力。
當科技創新真正俯身親吻土地,最動人的生產力革命開始流連於實驗室與鄉間,麻山鎮正以其獨一無二的科技發展密碼,解鎖鄉村振興的無限可能,向著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美好願景邁進……(周雙萍、甘紅艷、劉珂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