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遂川:“網事”不出格 善治新圖景

春日的珠田鎮,綠意蔥蘢的鄉間小路上,南村村河坪片網格長袁葵楊騎著電動車穿梭於各家各戶,隨身攜帶的民情日記本上密密麻麻記滿了村民的訴求﹔村口的老槐樹下,網格觀察員袁世荇正和村民討論如何優化村裡的垃圾分類點﹔鎮政府的“民情響應中心”,工作人員正實時追蹤著全鎮網格事件的處置進度……這幅生動的基層治理圖景,正是江西省遂川縣珠田鎮探索“強責壯格+入戶聽訴+三呼三應”基層治理新模式的縮影。
近年來,珠田鎮以“打造新時代基層治理示范鎮”為目標,通過推行強責壯格行動、深化“入戶聽訴”活動、創新“三呼三應”機制三大舉措,構建起“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村、難事不出鎮”的精細化治理格局,不僅讓基層治理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服務”,更讓群眾滿意度躍升至95%以上,成為基層治理的有效探索。
建強網格體系,從“單兵作戰”到“兵團聯動”
“過去村裡就幾個網格員,既要管衛生又要調糾紛,經常顧此失彼。現在有了‘一格多員’,連路燈不亮都有專人盯!”談及網格管理的變化,仙溪村村民肖元院豎起了大拇指。
珠田鎮下轄10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人口結構復雜、治理需求多元。過去,網格員“一人包百戶”的模式導致服務效率低下,群眾訴求常被積壓。為破解基層社會治理力量“統不起”、服務“跟不上”、責任“壓不實”等問題,該鎮全面推行“強責壯格”行動,將全鎮劃分為59個基礎網格,按照“一格一長”標准,擇優安排責任心強、群眾工作經驗豐富的村(社區)“兩委”干部擔任網格長﹔並按照“一格多員”標准,選聘網格員、網格服務協理員、網格治理觀察員、網格志願服務員,“四員”各司其職又協同聯動,形成治理合力。
今年春節期間,仙溪村網格觀察員發現村東頭路燈倒塌,立即報告網格長,網格長現場核實后迅速組織“四員”商討維修事宜,僅用兩天就完成修復。“以前這種問題至少要拖一周,現在‘四員’一聯動,效率翻倍!”仙溪村黨支部書記王志鵬感慨道。
深化“入戶聽訴”:從“坐等上門”到“主動敲門”
每逢周三,黃塘村的網格員李仁華都會准時敲響獨居老人王奶奶的家門。“小李不僅幫我修水管,還會耐心教我操作手機,真暖心!”李奶奶的夸贊,源於珠田鎮推行的“入戶聽訴”。
鎮裡要求網格員每周至少入戶5次,實行常態化走訪,重點走訪孤寡老人、留守兒童等群體。在走訪中,網格員不僅記錄訴求,還主動發現隱患。翻開網格員梁小斌的民情日記,“為陳大叔更換家裡的老化電線”“為梁四月申請低保”“為江下片網格增設若干健身器材”,這一頁頁記錄的,都是一次次敲門入戶時,村民們提出的“民生實事”。
不久前,村民李先生在“入戶聽訴”中反映珠田村主干道道路狹窄,關內村民開車進出會車難,時常遭遇堵塞。鎮交通部門、城建部門聯合行動,達黃公路建設在年前就提上了議程。“從反映到反饋,全程有人跟進,感覺自己從‘旁觀者’變成了‘參與者’,心裡特別自豪!”李先生滿意地說。
創新“三呼三應”,變“問題清單”為“幸福清單”
“民呼格應、格呼村應、村呼鎮應”——這12個字是珠田鎮基層治理的“金鑰匙”。鎮黨委副書記姚俊介紹:“‘三呼三應’的核心是建立分層響應機制,讓問題在最適合的層級解決,避免‘小問題層層上交、大問題無人擔責’。”
民呼格應,格內化解“雞毛蒜皮”。珠溪村村民鄒新華家門前的排水溝堵塞,污水漫到路上。她通過網格微信群聯系到網格員鄒炎生,不到兩小時,網格員鄒炎生就帶著工具上門疏通。“以前這種小事不知道村裡找誰,現在群裡喊一聲,立馬有人管!”鄒大娘笑著說。
格呼村應,村級解決“燙手山芋”。達溪村網格員排查發現,三戶村民因宅基地邊界爭執多年,網格內嘗試調解多次無果。網格長隨即向村“兩委”匯報,村黨支部立即牽頭啟動“村級議事會”,邀請村法律顧問、家族長輩共同協商,最終促成三方簽訂和解協議。“村級資源整合后,80%的矛盾糾紛都能就地化解。”村黨支部書記廖德生說。
村呼鎮應,鎮級統籌“疑難雜症”。面對跨區域、跨部門的復雜問題,鎮級“民情響應中心”發揮樞紐作用。去年,珠田村與明珠社區交界處因垃圾堆放引發糾紛,鎮政府迅速聯合環保、綜治、司法等部門成立專班,一周內劃定責任區域並建立共管機制。“鎮裡一出手,難題迎刃而解!”村民代表李義平說。
數據顯示,自探索實施“強責壯格+入戶聽訴+三呼三應”基層治理新模式以來,珠田鎮網格事件辦結率達98.7%,群眾投訴量同比下降62%。
鎮黨委書記黎抒昌表示:“基層治理的關鍵是讓群眾感受到‘服務就在身邊、問題隨時能解’。”(蔣鶴齡、李書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