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

張愛民:哨笛校長的育人“三重奏”

2025年03月20日10:53 | 來源:人民網-江西頻道
小字號

張愛民指導學生制作哨笛。受訪者供圖

在贛鄱大地最南端的江西省遂川縣,晨霧中的衙前鎮中心小學總會准時響起清亮的哨笛聲。一位因強直性脊柱炎身軀佝僂的校長站在教學樓前,卻始終目光如炬,看著孩子們手持自制哨笛走向課堂。

他叫張愛民,扎根鄉村教育的33載春秋,他在紅土地上譜寫出一曲意蘊悠長的育人“三重奏”。

一個不再遙遠的音樂夢:永不磨滅的教育堅守

1983年深秋的晨霧中,9歲的張愛民和母親推著板車在新江鄉的泥濘山路上艱難前行。車上蜷縮著患強直性脊柱炎的父親張龍偉——這位民辦教師即使脊柱已彎成了一張弓,仍堅持去5裡開外的橫石小學上課。

1991年師范畢業后,年輕的張愛民滿懷熱忱回到家鄉。那時的他,身姿挺拔,腳步輕快,穿梭在新江鄉富民小學的校園裡,和孩子們打成一片。然而,命運卻在1996年給了他沉重一擊。當腰痛難忍的張愛民確診遺傳性強直性脊柱炎時,他的世界仿佛瞬間崩塌。他開始被病痛折磨,身體每況愈下,原本挺直的脊梁逐漸彎曲,輕快的步伐變得蹣跚,連日常的站立、行走都成了艱難的事。每一次挪動都伴隨著鑽心的疼痛,可即便如此,他依然強忍著痛苦堅守在崗位上。他終於讀懂父親為何總把止痛藥藏在教案本裡,那個跪在板凳上寫板書的佝僂身影,那些堅持批改作業的深夜,都化作了他對鄉村教育最純粹的熱愛,成為他鐫刻在歲月裡,永不磨滅的教育堅守。

日子就這樣在與病痛的頑強對抗中緩緩流逝,張愛民始終沒有忘記自己對孩子們的責任與期望。2018年深秋,他獲得了一次前往北京參加校長培訓的機會。《藝術與科學》講座,像火種點燃了他心底的渴望——要讓山裡娃也能觸摸藝術的光。

返校之后,他翻出倉庫裡落灰的口琴、葫蘆絲,卻發現孩子們連音階都吹不准。那個總在音樂課縮在角落的留守兒童小芳怯生生問:“校長,能不能做個我們買得起的笛子?”這句話讓他在實驗室熬了整整3個月。削壞的竹片堆成小山,手指被銼刀磨得滲血,終於在除夕夜,第一支結合中西工藝的井岡哨笛發出了清越的聲響。

“成本太高,推廣不了。”面對現實的經濟制約,這個“發明家校長”的漢子紅了眼眶。2019年春天,他瞞著妻子取出治病的錢,將首批500支鋁合金哨笛送到全鄉6個教學點。當石坑村小的孩子們用哨笛合奏《映山紅》時,他開心了好久:“值得!”

故事的轉折發生在2022年。北京德清公益的考察團被教室裡的哨笛聲吸引,張斌秘書長看著牆上“班班有笛聲,人人會演奏”的標語動容道:“這才是真正的鄉村美育!”隨著“米多多合唱團”項目落地,張愛民夢想的星星之火開始燎原。他帶領團隊將哨笛成本從38元壓到1.16元,獨創的“竹膜調音法”讓一元豎笛飛向了全國23省106所學校。

2024年暑假,張愛民背著一包井岡哨笛,踏上了全國義務教學的旅程。在內蒙古鄂爾多斯的草原小學,他教蒙古族孩子們用哨笛吹奏《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在雲南德宏的傣族村寨,他與孩子們一起用哨笛演繹《月光下的鳳尾竹》﹔在廣西壯鄉的山村小學,他帶著孩子們用哨笛合奏《劉三姐》選段。“這些哨笛是我自掏腰包買的材料,孩子們親手制作的。”每到一處,他都會留下一批哨笛和一本自制教材。

在湖南茶陵的一所留守兒童學校,當他看到孩子們用哨笛吹響《映山紅》,忍不住紅了眼眶:“這就是教育的力量,它能跨越千山萬水,連接起每個孩子的心。”

一顆火種般的哨笛:為困境中的少年點燃曙光

2020年臘月,在富民村陡峭的盤山道上,張愛民拄著竹杖艱難攀登。山頂那戶人家,自閉症少年小高已3個月沒出房門。母親跪在地面哭喊,15歲少年蜷縮在被窩哭泣。

連續七天,張愛民翻山家訪。他給孩子展示社團孩子們制作的哨笛……直到第7天黃昏,少年突然抓住他衣角:“校長,我能跟你學習制作哨笛嗎?”

從此,“井岡哨笛工作室”裡多了個沉默的身影,復學的少年在打磨哨笛中終於找到了情緒出口。直到中考放榜日,小高舉著錄取通知書沖進校長室,抱住了張愛民時才發現,原來,與強直性脊柱炎抗爭28載的校長的后背早已無法挺直。

2024年,張愛民調任衙前小學校長。在這裡,他遇到了另一個需要“擦亮”的火種——小航。這個總是低著頭、獨來獨往的男孩被診斷為抑郁症,成績一落千丈。張愛民注意到他手工課上專注的眼神,決定通過哨笛制作幫他重新樹立自信。

“小航,你來做哨笛制作團隊的隊長好不好?”張愛民把一套制作工具遞給他。男孩怯生生接過工具,手指微微發抖。第一次教學時,小航緊張得說不出話,張愛民就站在他身后,輕聲指導:“先教他們打磨竹管,就像這樣……”漸漸地,小航的聲音大了起來,眼神也明亮了。

為了讓小航繼續進步,張愛民自掏腰包買了一套哨笛制作設備送到他家,得知小航對編程感興趣,又特意挑選了一套編程入門書籍。“校長,我……我真的可以學編程嗎?”男孩抱著書,眼裡閃著淚光。張愛民輕輕拍拍他的肩膀:“當然可以,你可是我們學校的‘哨笛小專家’。“”

寒假過后,小航帶著自己手工制作的20支哨笛回到學校,還教會了更多同學制作哨笛。看著曾經沉默的男孩在講台上自信地展示作品,張愛民悄悄擦去眼角的淚水。

一所托舉希望的學校:紅土地上的以文化人

當教育真正扎根泥土,每粒種子都能找到向光的路徑。走進衙前小學,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是現代化的教學設備,而是操場左側的“客家文化”游戲區。每周三下午,校園裡都會響起客家童謠的稚嫩歌聲。一二年級的孩子們跟老師學唱《月光光》﹔三四年級的竹編社團裡,細長的竹篾在指尖翻飛,編織出一個個精巧的果籃﹔高年級的孩子們正跟著學習艾米果制作、五龍下海、竹藝制造等手藝。這是張愛民精心設計的“客家文化傳承計劃”:每個班級選定一個文化項目,用兩年時間打造“三個一”——“一個展館、一套教材、一批小傳承人”。

“文化不是挂在牆上的裝飾,而是流淌在血液裡的基因。”張愛民拄著竹杖,帶著孩子們走村串戶,收集客家老物件、記錄方言故事。在他的推動下,學校已經連續舉辦兩屆客家文化藝術節,學校的客家文化展示館中不僅有孩子們制作的竹編、服飾,還有他們編寫的《客家童謠100首》《客家美食圖譜》。如今,衙前小學的客家文化課程已成為全縣示范項目。

“過去考核老師隻看分數,現在要看‘五育雷達圖’。”教務主任翻開《教師發展手冊》,上面密密麻麻記錄著每位老師的特色課程:美術老師的客家服飾設計、體育老師創編的紅軍武術操。而張愛民倡導的“六個一”工程,讓每個畢業的孩子都帶著“會吹豎笛、能講紅色故事、掌握勞動技能”的印記走向人生。

山風掠過紅土地,捎來悠揚的哨笛聲。33年間,偏遠的鄉鎮小學成了全國創新教育示范基地,為培養出186名大學生奠定了基礎,托舉他們走向更廣闊的世界。而張愛民始終站在校園的角落,用佝僂的身軀守望著。因為他知道,這些哨笛不僅讓孩子們觸摸到藝術的光,也點亮了他們心中絢爛的夢想。(羅美琪、李書哲)

(責編:邱燁、帥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