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盼藍天”到“享藍天”
——看一座百年老工礦城市如何打好藍天保衛戰

清晨6時許,跑步、打拳、健步走的市民讓萍鄉市萍水河畔漸漸熱鬧起來。鄭君停下腳步,深吸一口氣:“以前出門得戴口罩,現在霧霾天少了。”
PM2.5和PM10平均濃度分別為33.8微克/立方米和50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92.6%……2024年,萍鄉市空氣質量總體呈改善趨勢,全年沒有出現重污染天氣,主要污染物實現“五降一平”,首次連續三年PM2.5、PM10等6項指標均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准。“2024年,全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比2019年下降75%,相當於少燒了120萬噸標准煤。”萍鄉市生態環境局局長肖根銘表示。
成績單的取得來之不易。從“盼藍天”到“享藍天”,這一變化的背后,是萍鄉集中力量打好藍天保衛戰的堅定決心與鏗鏘步履。
打好提前量:
機制創新+科技賦能,織密“防護網”
萍鄉因煤建市,作為百年老工礦城市,產業結構偏重,加之本地“馬鞍形”地形地貌與長期靜穩天氣影響,大氣污染防治壓力巨大。
萍鄉選擇以機制創新破局,成立市委書記、市長為雙指揮長的大氣污染防治指揮部,構建“黨政同責、部門聯動、區域協同”的大氣治理體系,形成全市“一盤棋”的格局及工作合力。
“城南建筑工地PM10超標。”“湘東區中幟國際商貿城附近有明顯煙霧。”“安源區泰昌水泥、經開區食品產業園工地有明顯揚塵。”3月18日7時,指揮部辦公室此起彼伏的聲音奏響了一首大氣污染防治“進行曲”。15平方米的電子屏上,實時顯示全市空氣質量監測、工業源在線監測等數據。“近三年,我們共投入1.39億元,實現了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智慧化管控,市本級和各縣區全部聘請了專業技術團隊。”萍鄉市生態環境局大氣科科長曹志濤介紹。
科技賦能,如虎添翼。萍鄉依托大氣污染防治環保智慧平台,整合空氣站點、AI高空瞭望視頻、建筑工地揚塵在線監控、衛星遙感、無人機航拍等多種先進技術,結合算法賦能,對工業污染、揚塵污染、餐飲油煙廢氣、移動源污染、無組織焚燒、煙花爆竹燃放等六大污染源實施全面監測,為空氣質量精細化管控提供數據支撐,實現了大氣污染事件“迅速發現—精准溯源—高效處置—及時反饋”的閉環管理。工作人員劉永杰告訴記者,去年僅AI識別抓拍疑似污染事件就達1.2萬起,執法效率提升了3倍。
“對內發揮各部門的合力,對外跨省協同治理,這是萍鄉防治大氣污染的一個特色,讓我們更好地把握了主動權。”肖根銘表示。
住建部門對建筑工地實施揚塵治理暗訪督導和“紅黃綠”挂牌評級﹔城管部門對市本級、縣(區)、街道開展揚塵治理排名,並引入第三方每月開展餐飲單位油煙設備清洗﹔公安部門牽頭組建禁燃禁放專項行動工作專班,開展煙花爆竹集中排查整治……今年3月1日開始,萍鄉市與株洲市實施區域聯防聯控,重點就綠色低碳發展、工業源污染、移動源污染等6個方面實現共同防治,在大氣污染防治方面邁出嶄新步伐。
減少污染量:
綠色革命+產業轉型,共奏“和諧曲”
仲春時節,記者走進位於蘆溪工業園區的大蓮電瓷(江西)有限公司,隻見從廠房設計到生產工藝,每個環節都貫穿了綠色理念。
“公司採用清潔能源天然氣助燃,建立光伏發電與余熱回收系統。現在,企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氣成為廢氣焚燒爐的燃料,而廢氣焚燒爐產生的余熱又轉化為蒸汽,節省不少能源成本,實現廢棄物無害化、資源化利用。”公司相關負責人李岩說。
在中節能萍鄉環保能源有限公司,一座高聳的脫硝塔格外引人注目。“焚燒處理生活垃圾過程中排放的廢氣,經過脫硝塔,通過使用旋轉霧化脫酸、活性炭吸附、消石灰噴射及袋式除塵等技術,可以將廢氣中的氮氧化物轉化成氮和水,達到淨化廢氣的目的。”公司相關負責人熊軍介紹,“十四五”以來,公司採用先進的煙氣處理工藝,優於國家標准排放,為改善區域大氣環境質量提供保障。
“環保投入是刀刃上的投資。”肖根銘坦言,“十四五”以來,萍鄉市企業環保技改投入超20億元,換來的是藍天白雲和長遠發展。去年,全市工業污染物排放量較2019年減少5.7萬噸。
為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共贏,萍鄉一方面堅決執行環境保護“一票否決”制度,另一方面積極引導當地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對照省產業鏈現代化“1269”行動計劃,深入開展萍鄉制造業重點產業鏈現代化建設“10210”行動,促進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邁進,加快新能源、新材料、先進裝備、醫藥食品等新興產業的延鏈補鏈強鏈,聚焦新型儲能、增材制造、功能食品、低空經濟等方向謀劃培育未來產業。對工業企業全面實施畝均、低碳、科技、人均“四個論英雄”綜合評價機制,建立差別化激勵與倒逼機制,促進企業提質增效、產業轉型升級。
據統計,近三年,萍鄉否決高耗能、高污染等不符合政策的項目9個,淘汰落后產能企業48家,通過資金政策扶持推動16家陶瓷、玻璃企業完成提標改造,整合小散礦山16座,通過科學規劃與技術賦能,一些企業正從“被動整改”轉向“主動升級”。如今,全市煤炭消費量佔比下降12%,電子信息、智能制造等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比提升至38%。
控制增長量:
鐵腕執法+溫情引導,守護“萍鄉藍”
保護空氣,溫情引導很重要,執法從嚴是關鍵。
近日,萍鄉市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支隊副支隊長劉鋼和同事蹲守在320國道旁,手持紅外檢測儀,像獵手般緊盯過往貨車。“這輛車冒黑煙。”隨著一聲令下,交警迅速截停車輛。
這是萍鄉常態化開展多部門聯巡聯查移動源污染的一個縮影。去年,萍鄉市生態環境、公安、交警等多部門聯合執法157次,查處超標柴油車300余輛,推動1100輛重型柴油車輛安裝OBD遠程監控,渣土車違規率下降65%。
“如今,移動源污染成為影響空氣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且呈增長趨勢。”萍鄉市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支隊隊長李紹海介紹,支隊整合信息數據平台,精准打擊移動源污染違法行為,嚴格控制污染物增長。
不僅控制移動源污染增長,還要管好生活、建筑工地等領域的污染增長。萍鄉在30多個重點工地安裝揚塵在線監測儀,數據異常會自動報警,加大施工工地揚塵治理和管控力度﹔研究劃定中心城區高污染禁燃區,劃分500余個禁燒管理網格,實施全天候管控﹔通過以獎代補,推進秸稈肥料化、飼料化、原料化利用,杜絕一切野外違規用火行為。
“冬天燒柴取暖熏臘肉,是萍鄉流傳千年的習俗,但這種行為對空氣質量影響較大。”曹志濤說。萍鄉打出“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組合拳,讓黨員引導群眾前往免費開放的熏制點熏制臘肉,同時分類施策,設立40處暖冬驛站供群眾集中取暖,並通過贈送電暖爐、裝壁挂爐、發放電費補貼等方式,引導群眾不燒柴改用電器,減少空氣污染。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如今在萍鄉,一場關於保衛藍天的行動仍在繼續。“藍天保衛戰是一場大仗、硬仗、苦仗,抬頭見藍天的日子,我們迎來了,更要守下去。”萍鄉市副市長劉仁羿說。(記者 邱 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