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

一江碧水潤灣區 六秩春秋映初心

——東深供水工程建成60周年之際看定南源頭擔當

2025年03月24日17:26 | 來源:人民網-江西頻道
小字號

贛港同源東江水,紅土灣區共譜碧波新篇。在東深供水工程建成60周年之際,東江源頭定南縣以“護一江清水南下”的使命擔當,交出了一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時代答卷。從“生命之水”到“發展活水”,這裡的一泓碧波,見証著贛港同心六十載的深情厚誼,更激蕩著生態文明與高質量發展同頻共振的澎湃動能。

護源:一江碧水南下的生態答卷

“東江源頭一滴水,灣區發展萬家情。”作為東江發源地之一,定南縣深知“源頭清則流域安”的責任之重。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粗放發展曾讓這裡水土流失、生態告急。如何破解“保水”與“富民”的悖論?定南以刀刃向內的決心,筑起守護灣區水安全的生態屏障。

治水鐵腕,護水成網。全面建立河湖長制以來,定南縣構建“三級河長領銜、‘三長’聯動執法、全民網格共治”體系,與東江流域上下游簽訂了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常態化建立專項暗訪督查機制,採用無人機航拍和實地巡查等方式,開展全縣范圍內的河湖長制工作暗訪督查,重點對河湖庫“四亂”、污水直排入河、非法捕撈、阻礙河道水庫行洪障礙物等四大方面進行暗訪督查﹔深入推進“河長+警長+檢察長”協作機制,充分發揮“河長+警長”“河長+檢察長”管護機制作用,促進河長制工作“有名、有責”到“有能、有效”。

系統治理,科技賦能。建立智慧河長制信息管理平台,通過採用物聯網、衛星定位、視頻監控、大數據和雲計算等技術,實時對轄區范圍內河道進行綜合預警監測,實現水利信息平台前端數據綜合展示及河道治理活動可視化管理﹔封堵取締排污口6處,修復礦山126畝,治理水土流失17.75平方公裡﹔通過生物鏈修復技術放流魚苗8000尾,激活水體自淨能力。2024年,東江出境水質穩定達類標准,飲用水源地100%達標,東江流域水環境質量自2021年以來逐年向好。

活水: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老區實踐

“護好東江水,就是守護老區和灣區的未來。”這成了60年來定南縣歷屆領導的共識,道出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深層邏輯。從“靠山吃山”到“養山富山”,這裡探索出一條綠色轉型的老區路徑。

生態價值“點綠成金”。嶺北鎮南豐村,稀土尾礦庫變身水土保持科普園,種植果蔬、竹柳等年產值超千萬元﹔龍塘鎮半天山生態園以“碳匯+旅游”模式,2.3萬畝林地年創收200萬元﹔鵝公鎮高湖村打造“無廢鄉村”,秸稈制肥、污水循環技術提升資源利用率60%。

水清業興賦能老區。九曲長灘流域綜合治理帶動民宿集群崛起,2024年接待游客超50萬人次﹔稀土尾水處理站創新膜分離技術,年回收高純度稀土氧化物300噸,綜合利用率達95%﹔濂江幸福河湖項目融合水文化展示、濱水商業等業態,吸引粵港澳游客打卡。2024年,定南GDP突破140億元,6項經濟指標增速領跑贛州。

長清:六秩同心繪就贛港共生新圖景

站在洋前壩水庫極目遠眺,碧波倒映青山,白鷺翩躚濕地。這座總投資6.33億元的水庫,不僅保障了當地15萬群眾飲水安全,更通過智慧水利平台聯通全縣20座水庫、244條河流,實現水量精准調度——枯水期補水潤澤灣區,汛期分洪化險為夷。

機制創新守護“長清長美”。定南首創“生態銀行”模式,整合零散資源打包開發﹔積極創新閩楠經營管理模式,全面推行“公司+林場”“公司+鄉鎮”“公司+農戶”“公司+合作社”等多元合作模式﹔深化東江流域橫向補償,與尋烏等縣共享治水經驗﹔推行“環保信用+金融”服務,2024年發放綠色信貸4.2億元,惠及企業32家。

錨定未來續寫“水潤灣區”。未來幾年,定南計劃新增治理水土流失50平方公裡,打造省級水利風景區1處,建設現代化灌區2個﹔推進“水風光儲”一體化項目,以抽水蓄能電站激活清潔能源,讓每滴水都“釋放生態之美、涌動經濟之效”。

一江碧水穿贛港,六秩春秋鑒初心。 從“要高山低頭、令河水倒流”的建設奇跡,到“清水南送、贛港同心”的生態長卷,定南以東江源頭的使命擔當,為東深供水工程60周年寫下生動注腳。這裡的故事,不僅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踐典范,更是老區、灣區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縮影。(郭水華)

(責編:鄒玢琦、帥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