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補丁田”變身“聚寶盆”
——看吉水縣如何在田埂上開展“四主一監督”

晨霧未散,田野已沸騰起來。旋耕機的轟鳴聲打破寂靜,翻卷的泥土泛著濕潤的油光,仿佛大地上揚起一道道褐色的波浪。老農吆喝著耕牛,犁鏵劃開新泥,深淺交錯的溝壑如琴弦般整齊鋪展。
春耕時節,吉水縣通過創新實踐交出亮眼答卷:建立“縣級主責、鄉鎮主管、村級主建、農民主體、全程監督”的“四主一監督”機制,通過21個以工代賑項目推動1.32萬畝零散田地變身連片良田,預計帶動村集體和農民增收各超600萬元。
從插花田到連片田:鄉鎮干部的“田間協調術”
在文峰鎮,有一片被稱為插花田的土地。由於歷史原因,這裡地塊交錯、界線模糊,當高標准農田建設項目推進到這裡時,村民們卻因為土地歸屬問題爭執不休。
面對難題,文峰鎮的干部們挨家挨戶上門走訪,耐心傾聽村民訴求,先后召開了40多次協調會,最終通過土地置換、補償等方式,解決了插花田和自留地等影響項目整體推進的問題。
“以前這片地零零散散,種起來費時費力。現在連成一片,機械化耕作方便多了!”龍田村種糧大戶劉貞斌高興地說。
文峰鎮的破局並非偶然。在高標准農田建設中,吉水縣建立了一套科學選址機制:各村根據實際情況自願申報項目,水利、財政等部門實地核實,最終通過縣級聯席會議審定。優先選擇村黨組織力量強、群眾基礎好的區域,確保項目“選得准、推得動”。
從旁觀者到建設者:村民的“農田自建記”
“以前修路、修渠都是外包給施工隊,我們隻能看著。現在不一樣了,我們自己干,既能賺錢,又能把活干得更細致!”白水鎮周溪村村民葉力耕告訴記者,高標准農田建設項目讓村民們從旁觀者變成了建設者。
周溪村是吉水縣首批“以工代賑”試點村。村委會組建了高標准農田建設理事會,建設用工中,主要用本村人。該村黨支部書記葉力兵掰著手指算賬:“比如修這條灌溉渠,如果外包要花10萬元,我們組織村民自己干,材料費6萬元,剩下4萬元中,2萬元是鄉親們的工錢,2萬元是村裡的集體經濟收入。”
高標准農田設計技術員楊虎幾乎天天泡在工地。“放樣要精准,混凝土比例不能錯。”他手把手教村民操作測量儀。為讓村民吃透技術,縣裡還組織了3期培訓班,600多名農民成了“土專家”。
從擔心到放心:全程監督為項目建設護航
高標准農田建設項目涉及資金量大、環節多,如何確保項目廉潔高效推進,一直是吉水縣關注的焦點。
在丁江鎮漢背村,2024年的高標准農田建設項目開工前,村委會通過村民會議、張貼公告等方式,對項目規劃設計方案進行公示。施工過程中,項目工程量、務工工資、原材料費用等情況也全部公開透明。“原來我們很擔心,現在我們很放心!”漢背村村民歐陽長仁說。
縣農業農村局聘請的專業監理周波,每天帶著檢測儀在工地轉悠,“混凝土厚度差1厘米都不行!”鎮裡則安排專干陳三苟駐點監督,他對每道工序都要拍照存檔,發現問題要求立刻整改。
由縣紀委監委牽頭、縣農業農村局參與組建的專項督查組牢牢盯住每一個責任主體、每一個建設環節,為項目建設護航。“確保讓每一分錢落到實處!”該縣紀委監委相關負責人說。(歐陽詩怡 記者 李 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