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信豐:生態蝶變書寫“兩山”實踐綠色答卷

當清晨第一縷陽光洒在江西信豐縣小江鎮4000畝復綠礦山上,生機盎然的臍橙林隨風搖曳,昔日的“黑色傷疤”已蛻變為滿目蔥蘢的“生態綠洲”。在“兩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之際,這座曾經粉塵彌漫的“煤鎮”,正以“美鎮”的驚艷之姿展示生態治理范本。
破局
“以前門窗不敢開,雨天怕塌方,鎮村干部常來巡查險情。”芫壩村村民何春明回憶。數據顯示,小江鎮鼎盛期曾有62家礦山企業,年開採量達50萬噸,但粗放開採導致地表裸露、水土流失、地質災害頻發。
對此,小江鎮展開了雷霆行動:實施“兩同治理”模式——山上通過削坡整形、客土覆蓋、植被復綠等技術修復生態,山下建設生態擋牆、截排水溝消除隱患﹔地上種植臍橙、油茶等經濟作物,地下礦坑蓄水形成生態水塘。目前,小江鎮治理礦山面積超4000畝,植被覆蓋率從不足20%提升至80%以上,徹底告別“灰頭土臉”的歷史。
礦山修復不僅讓山體重煥生機,更帶動村民從“靠礦吃礦”轉向“靠綠致富”。民順煤矸石礦山通過復墾土地種植8000株贛南臍橙,豐產期年產值可達240萬元,礦主吳聯平直言:“荒山變果園,生態也能生金”。湖東村、柳塘村等地利用修復土地建設高標准農田1100畝,發展大棚蔬菜基地和油茶種植,戶均年增收超萬元。昔日的“煤渣路”變成“產業路”,礦區村從“環境窪地”躍升為“經濟高地”。
轉型
走進位於中興村的“稻稻蝦”綜合種養基地,水中游弋的青蝦奏響了早稻種植的前奏。“通過‘一季蝦兩季稻’模式,稻田有機質反哺蝦苗生長,3000畝‘稻稻蝦’基地年產成蝦20萬斤、水稻畝產超900公斤,畝均綜合收益達8000元,帶動200名村民就業,並為村集體增收100元/畝。”該基地負責人介紹。
農業轉型實現糧漁雙贏的生態循環,工業轉型則賦能生態園區升級。小江鎮盤活工礦用地資源,通過設施農用地審批,支持漢本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投資3000萬元建設現代產業園。同時引入總投資3億元的汽車零配件項目,打造綠色工業小區,預計年產500萬套,吸納本地就業500人。推動6家企業在談落地,形成“生態+工業”協同發展格局,盤活土地資源的同時,助推工業產值倍增。
蝶變
漫步位於湖東村的濕地公園,客家風格的景觀與碧波蕩漾的濕地交相輝映,村內同步建設440平方米的客家美食城,以小江雪片糕、豆巴等傳統美食吸引游客,帶動農旅融合。村民賴華生感慨:“城裡人羨慕我們的‘天然氧吧’,回鄉創業的年輕人越來越多。”
景村一體發展,繪就四季新圖景。小江鎮立足生態優勢,因地制宜建設景村融合和美鄉村,通過科學合理的規劃,總投資500萬元,其中社會資本300萬元,將自然景觀與鄉村風貌有機融合。按照“小而精、小而美”的理念,精心打造
油菜花觀賞區、稻稻蝦垂釣區、稻田風車打卡地、跑馬露營游玩區等,構建“春季賞花夏漂流、秋收稻浪冬跑馬”的全季旅游圖景。景區春節期間試運營接待游客 2-3萬人次,創造經濟效益數十萬元,帶動村民就業50人。
基礎設施升級,鄉村“血脈”暢通。小江鎮投入2000余萬元新建柳小公路,維修礦區道路11公裡,改造危橋1座,徹底解決近萬村民出行難題。同步推進“廁所革命”、污水管網改造,建成生態公廁和垃圾分類站點,人居環境實現“面子美”與“裡子實”雙提升。
小江鎮以“兩山”理念為指引,通過礦山復綠、產業轉型、鄉村蝶變的實踐,實現了從“環境透支型”到“生態增值型”的經濟躍升,印証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辯証統一。“站在新起點,小江鎮將深化礦山修復成果,拓展‘生態+’產業鏈,奮力打造鄉村振興的“江西樣板”,讓綠水青山永遠成為百姓的幸福靠山。”小江鎮黨委書記鐘秀敏說。(王鵬、肖秀節、譚高翔)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