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

科技賦能自然資源監管

——“鐵塔哨兵”守護贛州沃土

2025年03月26日19:17 | 來源:人民網-江西頻道
小字號

贛州地處江南丘陵地帶,礦產資源豐富。然而,其面積廣闊、山地眾多,耕地分布零散,導致自然資源監管難度較大。

以往,自然資源監管方式主要依靠人力巡查和衛星遙感,存在諸多弊端,看不見、管不全、反應慢等問題十分突出,難以滿足高效監管的需求。在當前數字化轉型的大背景下,贛州市自然資源局與中國鐵塔贛州市分公司(以下簡稱“贛州鐵塔”)攜手打造了“自然資源智能視頻監控系統”。該系統以通信鐵塔為依托,構建起“高空天眼”,為耕地與礦山保護織就了一張嚴密的智能防護網,開啟了贛州自然資源“智慧管理”新模式。

通信鐵塔化身“數字哨兵”

近日,贛州市自然資源局借助鐵塔視頻監測點,發現興國縣高興鎮文溪村出現疑似破壞生態農田的行為。隨即,系統平台自動將預警信息推送給網格責任人。經現場核查確認后,當地相關部門向涉事農戶送達了《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通知書》,並督促其進行復耕復綠整改。

這是贛州市自然資源局運用“通信鐵塔+智能監控”立體化監管體系及時發現處置自然資源違法違規行為的又一成功一例。

在這一體系中,鐵塔資源的復用發揮了關鍵作用。贛州鐵塔在贛州市建有數萬座通信鐵塔,平均高度超35米,具備得天獨厚的視野優勢。經過精心挑選,在全市的露天礦山、耕地重點保護區和盜採高發區,662座鐵塔被部署上高清攝像頭。而且鐵塔自帶穩定的7×24小時電力供應和網格化運維保障,確保了監控系統能全天候穩定運行。

智能算法更為這套體系注入了強大動力。贛州鐵塔行業拓展部負責人呂先華介紹道:“我們的系統融合了人工智能圖像識別、大數據分析等前沿技術,就像給整個自然資源監管領域裝上了一個超級大腦,能夠自動精准識別、分析疑似違法行為。”這些原本用於通信的鐵塔,就這樣搖身一變,成為了守護自然資源的“數字哨兵”。

走進監控指揮中心,屏幕上的畫面不斷閃爍,工作人員輕點鼠標,就能看到系統對各種場景的實時捕捉。“在耕地被用來違規建房、非法採礦等‘非農化’場景,還有挖塘養魚、大面積種樹等‘非糧化’場景,以及礦山非法開採的情況裡,咱這人工智能模型厲害得很,識別准確率能達到95%以上。隻要一發現異常,系統便會自動啟動‘巡查-識別-定位-分析-預警-推送-處置’7步閉環流程,告警信息‘嗖’地一下直達基層網格員,處置效率相比傳統模式大幅提升80%!”呂先華說道。

從人防到技防的治理升級

這一系統的投入使用,推動了自然資源監管實現“四大跨越式轉變”。從靜態監管轉變為動態實時監管,鐵塔高空探頭每15分鐘對重點區域進行一次掃描,自2024年上線以來,已累計發現1505條預警信息,其中176條核實為違法行為並全部查處,真正做到了將違法行為遏制在萌芽狀態。

在監控范圍上,從點狀盲區監控轉變為網狀全面監控。通過鐵塔站址的網格化布局,系統覆蓋了163.9萬畝耕地重點區域和全部露天礦山,形成“一塔多用、一網多能”的監測體系。在盜採高發區,系統上線后盜採案件同比下降67%,成效顯著。

人力成本也得到了極大解放,從依賴人工巡查轉變為智能研判。執法隊員興奮地表示:“現在可方便啦,我們可以通過系統遠程操控攝像頭360度轉向,還能放大30倍,而且有AI幫忙自動篩查,人均監管面積一下子擴大了10倍!”

管理方式同樣發生了轉型,從“剛性管理”邁向“精准服務”。贛州市制定了《智能視頻監管平台管理辦法》等制度,明確20類違法情形判定規則。系統預警經人工二次研判后,2小時內推送至責任網格,基層響應時間縮短至4小時以內,執法過程全程留痕,服務質量顯著提升。

贛州的實踐充分証明,依托現有基礎設施加載智能化能力,能以較低成本、較高效率筑牢生態安全屏障。目前,“鐵塔+AI”模式正逐步在全國推廣開來,為守住耕地紅線、保障礦產資源安全提供了可借鑒的“鐵塔方案”。(邱國強、趙一潞)

(責編:毛思遠、帥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