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廚房”連贛南
——贛州積極對標深圳共筑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

每年近250萬頭生豬、2000萬羽家禽、20萬噸臍橙和20萬噸蔬菜跨越山海,直抵粵港澳大灣區﹔74個“圳品”認証產品、22個深圳農場、42個深贛農業合作項目,筑起一條高端供應鏈﹔寧都黃雞、安遠橙汁等特色農產品通過玉湖冷鏈協議,年銷售額超2億元﹔尋烏1萬罐泡菜4個小時送抵深圳20多個大型餐飲連鎖機構……這是一場從贛南老區到深圳灣區餐桌的“綠色革命”。
近年來,贛州市牢牢抓住省部共建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試點這一契機,立足“老區+灣區”協同發展,以綠色有機為底色,以對標深圳規則規制為紐帶,以品牌價值為突破,推動農業產業鏈升級,書寫了一幅從“菜園子”到“菜籃子”的鄉村振興新篇章。
生態筑基
把富硒菜變成“黃金葉”
贛州,這片被北緯25度黃金氣候帶眷顧的土地,坐擁1117.61萬畝天然富硒土壤,是中國最大的天然富硒帶之一。富硒,這一獨特的生態稟賦,不僅賦予了贛州農產品天然的品質優勢,更成為其叩開粵港澳大灣區市場的“金鑰匙”。
3月21日,記者走進於都縣梓山鎮潭頭村萬畝富硒蔬菜產業園,大棚內各種蔬菜長勢喜人,西紅柿、辣椒、茄子等蔬菜在富硒土壤中蓬勃生長。村民們正忙著採摘、裝筐、運送,呈現出一派繁忙景象。“這裡的土壤硒含量遠超富硒土壤標准,蔬菜經過打包冷鏈運輸,當天即可從於都運往粵港澳大灣區。”深圳茂雄(贛州)集團負責人賴祥標表示。據了解,2024年於都縣已建成設施蔬菜基地112個、面積5.4萬畝,銷往粵港澳大灣區的富硒蔬菜約7萬噸。
富硒的價值不僅在於土壤,更在於全產業鏈的科技賦能。在尋烏縣南橋鎮贛州巧耕人家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車間裡,富硒芥菜經過氣泡清洗、高溫殺菌后,進入專利發酵罐進行加鹽腌制,通過特殊發酵技術,突破了泡菜無添加存儲和亞硝酸鹽危害的業界難題。
為了讓“黃金葉”鎖住“硒”引力,贛州構建起從田間到冷鏈的保鮮體系,建成蔬菜田頭預冷庫307座、庫容13.89萬立方米,並高標准規劃建設7個城鄉冷鏈骨干網項目,冷庫面積21.1萬立方米。江西供銷(全南)冷鏈物流園內,蔬菜採收后立即進入-2℃預冷庫,經分揀包裝后通過“贛粵直通車”,12小時后便擺上了灣區商超﹔尋烏縣的泡菜在4小時內通過定制冷鏈車便運抵深圳20余家餐飲連鎖店,損耗率低於5%﹔於都西紅柿、辣椒、茄子等蔬菜,經過冷鏈物流運輸直供粵港澳大灣區,損耗率降至5%以下。
如今,“富硒+”已成為贛州農業的鮮明標識。全市1327個綠色有機農產品中,富硒品類佔比達35%。
政策協同
從對標者變成共建者
“大灣區能做的,贛州也要能做到!”近年來,贛州市從標准、機制、市場三方面發力,推動深贛農業規則“無縫銜接”。
規則對標,為老區農產品打開了灣區大門。深圳把贛州列為全國水果質量分級試點工作第一批合作單位,攜手贛州推動贛南臍橙質量分級試點。作為全國水果質量分級試點,深圳按照“1+3”質量分級體系,從安全、外觀、口感、營養四個維度劃定等級,將贛南臍橙分為A+、A、B三個“深標”等級,讓品質可量化、可評估、可感知。
標准互認的“雙向通道”加速打通。尋烏縣巧耕人家公司車間裡,工人按《供深食品標准》腌制芥菜。“‘圳品’檢測191項農殘,比國標多67項。”公司董事長趙一麟感慨道,“深標”讓我們的產品從地方特色躍升為灣區“硬通貨”。目前,贛州“圳品”總數74個,佔全省70%。
更深層的協作正在展開——兩地聯合制定贛南富硒蔬菜相關標准,深圳專家參與修訂臍橙地方標准﹔贛州12家企業加入深圳農產品品質提升聯盟,20名技術人員赴深學習質量管理體系。“我們從對標者變成共建者。”贛州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孫暉說。
執法協同則為規則落地保駕護航。贛州與深圳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聯合監管機制,引入深圳凱吉星檢測機構,構建起“源頭可溯、過程可控、風險可防”的監管網絡。
近兩年來,贛州引進深圳農業項目42個,簽約額65億元,深圳國際食品谷贛州產業園加速落地,成武金石、茂雄集團等龍頭企業為現代農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品牌躍遷
從“深山菜園”到“餐桌寵兒”
在深圳山姆會員店,一盒500克的全南羽衣甘藍售價32元,是普通蔬菜的10倍﹔一罐尋烏客家泡菜貼上“圳品”標簽后,身價翻番,年訂單超億元。價格背后,是贛州農業從“賣產品”向“賣品牌”的躍遷。
“高山+有機”“富硒+圳品”成為贛州農產品的雙重IP。自然之星公司通過21個有機認証和4個“圳品”認証,產品進駐永旺、盒馬等高端渠道,市場佔有率超50%﹔尋烏客家泡菜憑借發酵技術和20余項專利,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品牌溢價率提升40%。於都絲瓜、全南韭菜等7個產品亦躋身“國字號”名錄,形成品牌矩陣。
消費場景創新則為品牌注入活力。贛州聯合深圳開展“灣區餐桌計劃”,在地鐵、社區投放“贛南硒品”公益廣告﹔舉辦贛品進機關、社區等活動,邀請市民體驗、品鑒,2024年灣區商超復購率提升至65%。客家泡菜則通過綁定酸菜魚、火鍋等餐飲場景,成為“隱形冠軍”,帶動上下游包裝、物流產業增收超千萬元。
從種植到加工,品牌化貫穿產業鏈。全南打造“盒馬村”,定制淨菜、沙拉菜,年產值破億元大關,“金苒肉鴿”、生態甲魚、澳洲淡水龍蝦等產品深受粵港澳大灣區市民青睞。尋烏巧耕人家投資1.2億元建設預制菜工廠,將客家泡菜加工成即食產品,利潤率提高3倍。贛南臍橙通過分級分選,深加工為NFC果汁,附加值提升5倍﹔作為地理標志農產品的寧都黃雞憑借獨特的優勢,“飛”進了越來越多粵港澳大灣區人民的生活。
自2024年深贛開啟對口合作以來,贛州各地依靠兩地農業產業鏈互補優勢,深入推進“贛品入深”活動。“我們積極搭建深贛農產品產銷合作平台,組織49家企業入駐‘圳幫扶’平台,銷售500余萬元,推動建成深圳市海吉星市場贛州館和尋烏農特產品館,2024年以來銷售額突破1000萬元。”孫暉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