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服務也能“叫外賣”
南昌以網約方式實現農事高效智能化

3月初,驚蟄剛過的南昌縣蔣巷鎮,晨霧還未散盡,種糧大戶李科明在田頭急得團團轉。數百畝春耕田等著翻耕,可合作社的犁地機突發故障,往年遇到這種情況至少要跑兩個鄉鎮才能解決。“對了!今年可以試試新平台。”他掏出手機,打開“贛供農服”小程序,手指在屏幕上快速滑動。不到半小時,4台犁地機從四面八方駛進田間,轟鳴聲裡翻起層層泥浪。
農機調度如此精准快速,正是依托省、市供銷聯社聯合重點打造的全省供銷農業社會化服務省級智慧農業雲服務平台——“贛供農服”。該平台由江西省農澤為華互聯網科技有限公司開發,江西供銷智慧農業服務有限公司負責運營,借鑒網約車的運營模式,通過微信小程序實現數據集成、需求撮合和智能分析,為農戶、農機手和合作社提供精准服務。農戶可在線發布需求,農機手則通過平台接單,雙方快速匹配,實現農事服務高效、智能化。
據了解,“贛供農服”平台自2024年8月在南昌試點運行以來,已逐步拓展至全省。截至2025年2月底,平台注冊社有企業352家、農戶1565戶、農機手144名、農機308台,線上管理田塊25萬畝,累計測繪8.4萬畝,撮合有效訂單674條,成交金額達730萬元,服務覆蓋11個設區市50個縣區,作業面積達43.7萬畝。
3月21日,記者在江西供銷智慧農業服務有限公司大廳看見,電子大屏上,全省農機分布熱力圖實時跳動,后台算法正將農戶需求與農機資源精准匹配。該公司副總經理、江西省農澤為華互聯網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總監熊灝指著屏幕上的訂單軌跡告訴記者:“安義縣的跨區農機作業訂單剛剛完成,系統馬上推送了新建區的機插訂單,農機利用率提高50%以上。”
王忠是南昌縣大田農社的一名80后農機手,他告訴記者:“去年加入平台后,機器的利用率從50%提高到90%。”他算起了增收賬:春耕用無人機幫油菜施肥,夏收開收割機支援周邊割稻,秋播服務鄱陽湖稻蝦田。“手機接單比守在家裡等活強百倍,一年多掙3萬多元。”王忠的妻子也在合作社工作,兩人年收入有十幾萬元,今年准備在城裡添置新房。
在南昌縣三江鎮后萬村,60歲的種糧大戶萬福生正對著智能手機發愁。兒子給他注冊了“贛供農服”賬號,可他怎麼也找不到發布需求的入口。“您是要找犁田服務吧?”萬福生撥通電話后,數字農服代辦員、村干部蔡厚陽立馬上門幫忙,不到5分鐘便幫萬福生發布了需求,當天就有農機手主動聯系上門服務。“網上點單,像點外賣一樣方便。”萬福生的兒子笑稱。
這樣的暖心場景,在南昌的農村處處可見。為跨越數字鴻溝,南昌市培訓了2000余名“贛供農服”平台代辦員,並開通24小時客服熱線,熱線月均接聽量突破5000次。南昌縣供銷社相關工作人員介紹,該縣還在一些重點鄉鎮集市設立“農服驛站”,配備專人指導操作,讓科技紅利惠及每戶農民。
在“贛供農服”數據中心,工程師們正在調試新的訂單匹配算法。工作人員一邊展示可視化調度系統一邊介紹:“我們整合了全省農田GIS數據、農機作業參數和氣象信息,能預判農機需求高峰。”去年秋收期間,系統提前3天預警南昌縣農機缺口,從高安市、豐城市調度20余台收割機支援,確保收割任務保質保量完成,避免了不利天氣影響。
“以前結算沒有統一標准,現在按數據說話,大家都服氣。”南昌縣大田農社農機手辛小飛點開平台后台,每個訂單附有的作業軌跡和電子驗收單一目了然。原來,“贛供農服”平台為農機配套了北斗終端,能夠對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過程中產生的各類數據集中管理,包括服務主體信息、作物類型、服務面積、服務環節等,確保數據的真實性、准確性和可核查性。基於大數據分析,平台能夠優化服務資源的配置,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據南昌市供銷合作社聯合社黨組成員、理事會副主任鐘仁和介紹,今年平台將全面優化訂單匹配算法,拓展化肥集採直供、無人機植保等場景,實現服務突破100萬畝次,構建共享無人機生態鏈,打通果園巡檢、茶園配送、低空物流等特色領域,打造全國領先的智慧農業低空服務網絡﹔明年將致力於健全服務、信用、供應三大體系,上線農產品交易平台與產品溯源系統,推動“贛鄱正品”“贛供優品”區域農產品公用品牌走向全國。(記者 康春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