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人民日報看江西

探索養老服務新途徑新模式新方法

家門口養老,呵護銀發族幸福晚年(消費視窗·服務消費一線探訪⑤)

本報記者 齊志明 周 歡
2025年04月30日08:1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在社區食堂安排志願者給老人提供送餐服務,引入國內知名養老服務企業,吸引社會資本建設醫養中心……作為全國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地區之一,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聚焦解決制約養老服務發展的瓶頸問題,不斷增加設施供給、加大資金投入、提升服務質量,積極探索養老服務新途徑新模式新方法,持續完善養老服務體系,讓老人更好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為。

  “要是有急事,一按按鈕就有人通知醫生過來”

  早上7點半,臨川區青雲街道的趙開紅老人打開手機,通過社區服務微信群點了單,想請人把家裡的油煙機擦洗下。不久后,門鈴響了。“阿姨,今天還是我來咯。”社區服務人員徐智提著工具箱,笑著換上鞋套走進屋,動作很麻利。

  “現在咱老年人也能在社區‘下單’了,擦油煙機、擦窗戶,20元就能搞定,方便又實惠!”趙開紅一邊說,一邊給服務人員遞水,“送藥、理發……有需要都可以找他們,手機上一下單,就有工作人員上門服務。”

  臨川區依托街道養老服務中心、社區綜合養老服務站,構建起“點單+接單+派單+評單”的服務機制。老人或其子女通過手機小程序、電話熱線、社區網格微信群,就能“一鍵下單”預約助潔、助餐、陪診等服務,低保、高齡、失能等老年人還能享受政府兜底保障。

  臨川區西大街街道的晏慧珍老人今年72歲,腿腳不好,除了靠女兒定時回來照應,她還有一套“辦法”:翻出一個厚厚的筆記本,上面寫著密密麻麻的日期和內容——“4月5日:送餐﹔4月8日:洗衣﹔4月13日:代取藥。”

  “這些服務,不是我掏錢買的,是用我前兩年攢的‘時間’換的。”晏慧珍解釋,3年前,她參與了“時光益站”養老互助服務——“年輕存時間、高齡換服務”,每小時志願服務可獲得一個時間幣,年滿60歲即可兌換平台服務。時間幣既可自用,也可轉贈配偶或直系親屬,或捐贈給平台用於公益儲備。

  在身體還硬朗的時候,晏慧珍經常主動上門幫年長老人做清潔、送飯、陪聊天,一點點攢下700多個時間幣。晏慧珍笑著說:“現在身體不好,自己變成需要幫助的人了,才發現以前幫人的‘時間’真頂用。”

  如今,“時光益站”已有注冊志願者3800多人,累計服務時長超6萬小時。

  最近,臨川區孝橋鎮居民韓明祥很高興,他成了“家庭養老床位”簽約戶后,被列入重點服務對象。鎮衛生院每周會安排醫生或護士上門巡診、量血壓、送藥、做康復。“最讓我安心的是這個。”他指了指床頭的紅色緊急按鈕,“要是有急事,一按按鈕就有人通知醫生過來。”

  不住進機構,也能享受專業照護。在臨川區,家庭養老床位建設與居家適老化改造同步推進。當地對高齡、獨居、失能老人制定“一戶一策”服務清單,開展個性化評估與動態巡查。截至目前,全區已簽約家庭養老床位2500個,建成智能護理系統超1300套,完成適老化改造超1065戶,聚焦空巢、獨居、高齡等人群,實現“在家就能養老”。

  “一站式滿足老年人‘家門口’養老需求”

  米粉蒸肉、梅菜扣肉、蝦仁蒸蛋……中午不到11點,青雲街道縣學嶺社區中科慧康養老服務中心開辦的幸福食堂內,老人們就開始在工作人員的指引下有序點菜、就餐。食堂根據當季特色制定菜品,每天提供近20種不同菜品,轄區內60周歲以上低保老人等“六類人群”隻需辦一張就餐卡,便可享受餐食,政府每餐補貼4.5元。

  為解決老年人“吃飯”問題,臨川區在轄區內社區積極打造幸福食堂助餐服務體系。2024年5月,臨川區出台了《臨川區發展老年助餐服務工作方案》,為老年助餐機構和老年群體提供分類補助。目前,全區在縣學嶺社區、穆堂路社區等地建設了18個助餐點,在東岳觀社區等地建設了10個配餐點。同時,計劃在具備助餐條件的農村“一老一小幸福院”開展助餐服務,惠及更多農村老人。

  走進西大街綜合養老服務中心,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漂亮的3層樓建筑。樓下是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樓上是養老服務中心,東臨市立醫院,西接人民公園。以前,這裡是市園林局,搬遷后,臨川區將其改建為社區養老機構。目前,該養老服務中心已推出康護預防、日間照料、居家養老服務、老人助餐等多種服務,讓老年人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到專業化、個性化、便利化的養老服務。自運營以來,平均每日接待老人約50名。

  “隨著城市老年人口不斷增多,城區養老場所不能滿足養老需求。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們整合城市部分市區單位的閑置用房,用於發展社區養老﹔同時,聯合社區共同建設融合了居家、社區、機構養老功能的社區綜合養老服務中心,提供就近方便、優惠優質的養老服務,一站式滿足老年人‘家門口’養老需求。”臨川區民政局局長戴勇義說。

  雨后傍晚,來到臨川區荊公路街道鉑金水岸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老人們晚飯后在走廊休息,醫護人員正在給老人們測量血壓。在這裡,來自周圍小區的50多名老人除了能享受就餐、助浴、理發等生活護理服務外,還能享受日常健康監測、健康知識教育、中醫理療、康復護理等醫療護理服務。

  “社區嵌入式醫養服務,能讓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得到及時滿足,提升生活質量。”該養老服務中心運營方、撫州市中科慧康養老服務有限公司負責人聶飛玲說。

  臨川區圍繞打造“15分鐘居家養老服務圈”,採取新建、配建、改建、租賃等方式,整合利用閑置設施資源,著力破解養老服務設施供給難題,持續完善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網絡。目前,全區建成城市居家養老服務中心42個,其中4萬余名城市老年人可實現就近就便、原居安養。城市社區建設有8家社區嵌入式養老機構,實現機構養老和社區居家養老的有機結合。

  “現在,健康養老服務中心就是家”

  午后,臨川區撫北鎮健康養老服務中心的老人們吃完午飯,有的直奔書畫室,享受創作樂趣﹔有的邀上好友,悠閑散步……

  “以前,不想來。現在,健康養老服務中心就是家!”今年71歲的老人饒良生,入住撫北鎮健康養老服務中心5個月,生活居住、社交聯誼、運動娛樂,歸屬感滿滿。

  2021年開始,臨川區整合資金、人員、場地等農村養老資源,對床位不足40張且收住人數少於10人的鄉鎮敬老院進行合並,建設農村區域性中心敬老院,完善居住、助餐等服務。

  去年12月投入使用的撫北鎮健康養老服務中心輻射周邊撫北鎮、展坪鎮、桐源鄉,佔地面積10畝,有雙人間、三人間等不同房型床位60張,集生活居住、文化娛樂、健身康復、醫療保障、社會服務等功能於一體。

  老饒領著記者走進自己的房間,冷熱水、空調、監控、無障礙通道、網絡系統、呼叫系統等設施一應俱全,“你看看,這不就和住酒店一樣啊!”老饒笑著說。

  “還沒完——這是我剛才下象棋的棋牌室,旁邊是書畫室、閱覽室、康復室、活動中心。”老饒說,“有飯吃、有事做、有伴玩,你說說,這裡是不是挺好?”

  撫北鎮健康養老服務中心負責人劉志梅帶記者穿過一樓走廊,“醫養綠色通道”幾個大字赫然眼前。“你看,這棟連體樓就是鎮衛生院,老人們有個頭疼腦熱,或者緊急情況,走幾步就能處理。醫和養,無縫銜接。不光老人們少了后顧之憂,我們工作人員也少了擔驚受怕。”劉志梅說。

  醫療保健是重要的養老需求。在規劃建設農村區域性中心敬老院時,臨川區充分考慮老人的就醫需求,進一步整合資源,把敬老院建在鄉鎮衛生院旁邊,或同時新建,衛生院定期安排醫護人員到敬老院為老人進行健康體檢、疾病診治、康復指導等服務,建立健康檔案,監測老人的健康狀況,為老人提供便捷的醫養服務。

  “實行各院自主運營,相互融合的管理模式,敬老院與衛生院簽訂合作協議,明確了職責和義務,雙方在服務內容、人員調配、資源共享等方面達成共識。”臨川區民政局黨組成員、區社會福利中心主任黃萍說。

  臨川區相關負責人表示,全區將進一步提升居家養老、社區養老與機構養老服務水平,加快補齊農村養老服務短板,建設區域性中心敬老院,合力托起“最美夕陽紅”。

  (黃之姝參與採寫)

(責編:邱燁、毛思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