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城市搭建多層次成長守護體系 流動兒童有了溫暖“新家”

近日,共青城市流動兒童關愛保護計劃暨未成年人保護月活動啟動。作為首批全國未成年人保護示范縣(市、區)、2025年全省流動兒童關愛服務試點縣(市、區),共青城市精准幫扶、多元聯動,為流動兒童開展一系列暖心關愛活動,搭建起全方位、多層次的成長守護體系。
共青城市有流動兒童2600余名,全部分類建立檔案,並對其中30余名重點兒童建立“一人一檔”。該市以試點工作為契機,依托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鄉鎮(街道)民政服務站、“一老一小”幸福院等關愛服務陣地,從開展精神文化服務、強化兒童權益保障、加強心理關愛服務、推進城市融入服務,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陽光下茁壯成長。
多樣陣地營造成長空間
2023年,共青城市投入500余萬元打造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實現“市、鄉、村”三級未成年人關愛保護陣地全覆蓋。同時,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組建專業社工隊伍,發揮共青城市8所大學10萬大學生的資源優勢,為流動兒童搭建成長平台,用知識與歡樂給予他們心靈慰藉。
走進共青城市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記者看到,這裡有舞蹈室、科技室、閱覽室、兒童樂園等,開設了美術課、口才課、書法課等多個興趣班,還設有陽光咨詢室、情緒宣泄室、運動解壓室等,空間寬敞、環境溫馨、功能齊全。
今年初,小花(化名)的父母從外地來到共青羽絨廠工作,小花也隨之轉學到共青城。初來乍到,她不敢與他人交流,課余也隻願在家中玩電子產品。在老師的推薦下,小花來到共青城市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這裡不僅有同齡的小伙伴和親切的老師,還有許多哥哥姐姐陪伴玩耍,讓小花的性格逐漸開朗起來。
“之前我們兩口子加班,孩子獨自在家,我非常擔心。自從孩子去了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有人照顧、有伴玩耍,朋友多了,生活也更加豐富了。”小花的媽媽高興地說。
據悉,共青城市針對流動兒童普遍面臨的課后無處可去、歸屬感缺失、社交圈狹窄等現實困境,以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一老一小”幸福院為核心,整合資源、精心規劃,打造兼具安全性、趣味性與歸屬感的專屬成長空間,為孩子們構建了放學后與節假日溫暖的“第二個家”,有效解決了家長的后顧之憂。
多元活動促進全面發展
在積極打造平台陣地的基礎上,共青城市通過開設周末愛心課堂、特色興趣班等,進一步豐富孩子們的課余生活。
在今年的“六一”兒童節慶祝活動上,小強(化名)站在舞台上,手握話筒,聲音洪亮,向大家一一介紹表演的節目。而在半年前,他還是個內向的孩子。
“我們是從河南過來工作的,孩子參加了當地組織的一次周末公益課后,非常喜歡,每周都堅持參加。半年時間,他不僅結識了許多新朋友,更通過口才訓練,變得敢於表達、樂於表達。這次被選中成為小主持人,我們都非常驕傲。”小強的爸爸說。
共青城市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負責人羅雯丹表示,該中心開展課業輔導、趣味體育、益智游戲等活動,在為孩子們夯實知識、強健體魄、激發潛能的同時,注重給予他們溫暖陪伴,促進全面發展。目前,中心已開設多種課程,服務1800余人次。
特色游園會、包粽子、做香囊……今年“六一”兒童節和端午節假期,共青城市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聯合街道、“一老一小幸福院”等為流動兒童舉辦了豐富多彩的活動。“我們緊扣重要節日節點,精心策劃主題活動,讓孩子們在歡聲笑語中收獲快樂與友誼。”羅雯丹說。
為強化兒童權益保護,共青城市還排查出30余名重點關愛對象,通過專業社工隊伍,開展精細化探視巡訪服務,秉持動態跟蹤原則,及時更新“一人一檔”成長檔案,建立關愛服務台賬,確保心理健康支持服務持續有效,為重點流動兒童筑牢心理防護網,也讓他們感受到“第二故鄉”的溫暖。(記者 陳 璋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