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

從工廠流水線到助農直播間

——大余新農人盧艷華的逆襲之路

2025年07月22日08:21 | 來源:江西日報
小字號

大余縣池江鎮楊梅村的夏日清晨,薄霧還未散去,村婦聯主席盧艷華已經站在綴滿瓜藤的田壟邊,小心翼翼地調整著手機支架的角度。“三、二、一,開播。”她深吸一口氣,對著鏡頭露出燦爛的笑容:“咱們村的水果南瓜是陽光雨露滋養出的甜蜜果,生吃脆甜,蒸著軟糯,現摘現發。”如今,直播成了盧艷華的新農活。今年7月,盧艷華入選江西省2025年度“新時代贛鄱先鋒”。

時間回到2000年,18歲的盧艷華和村裡其他年輕人一樣,懷揣著致富夢踏上了南下的列車。在深圳電子廠的流水線上,她每天要重復上千次同樣的動作。2005年,在外打拼5年后,她帶著全部積蓄回到家鄉。開網絡公司、辦幼兒園,短短幾年就實現了年收入18萬元。在鄉親們眼裡,這個姑娘已經“出息了”。

2018年3月的一天,盧艷華見村裡王阿婆到集市售賣的黑豆還剩大半、李大爺家的紅薯干雨季發霉,心痛不已。“這麼好的黑豆、紅薯干,怎麼就賣不出去呢?”村民的無奈像一根刺,扎進了盧艷華的心裡。7月,她毅然轉讓公司、關閉幼兒園,競選村干部助農。2020年起,盧艷華擔任村婦女主任(2021年起改稱村婦聯主席)。

然而,幫助村民打開農產品銷路並非易事,傳統方式效果有限。2021年3月,看著村裡大棚內各類蔬菜生機勃勃,盧艷華靈機一動,開始記錄它們的生長過程。連續60天,每天雷打不動地拍攝。第68條視頻發布后,評論區突然出現一條福建網友留言:“黑木耳怎麼賣?”並積極建議她開直播。這讓盧艷華心頭一震:對呀,手機可不就是新農具?

第一次直播時,盧艷華緊張得手心冒汗,說話結結巴巴。直播結束,一斤土豆都沒賣出去。

“不能放棄!”盧艷華不肯輕易認輸。她拿出當初創業的狠勁,自費報直播培訓班,省吃儉用買補光燈、無線麥,開通網絡專線,搭建直播間。早上、午休、周末,成了她直播的“黃金檔”,還參加了多期縣裡組織的新農人培訓班……

“介紹農產品,不能像念說明書。要通俗有趣,像嘮家常,把優點聊出來。”如今的盧艷華,談起直播的門道如數家珍,“要把村民的農產品賣出去,不能讓鄉親們失望。”

今年2月底,大頭菜滯銷愁壞村民。盧艷華得知后,和同事在菜地“安營扎寨”。“連續直播了10天,嗓子都啞了。”盧艷華最終賣出5000多斤,助農增收近4萬元。“多虧了艷華直播,保住了我那20畝大頭菜,我們的村干部好樣的!”村民王平香連連稱贊。

電商架起致富橋。山茶油、土紅糖、富硒大米……20余種家鄉特產,借盧艷華的鏡頭飛向全國。近一年來,盧艷華共開展公益助農直播68場,賣出農產品超2萬斤,銷售額超20萬元。

“真正的價值不在於賬面上的數字,而在於讓每一寸土地都煥發生機,讓在土地上耕耘的鄉親都能賺到錢。”盧艷華望著遠處的田野,眼神堅定而溫暖,“當農民的汗水都能化作希望,這才是鄉村振興最動人的篇章。”

楊梅村產業興旺,盧艷華就帶網友“雲游”,麻鴨戲水、臍橙滿枝、燙皮飄香,鄉村的味道躍然屏上。楊梅村風景如畫,盧艷華鏡頭便聚焦楊梅城古韻城牆,帶粉絲們尋跡陽明文化、徜徉七彩油菜花海。

夕陽西下,盧艷華又架起了手機。在新開墾的水果南瓜田裡,盧艷華和江西農業大學參與暑期社會實踐的大學生們一起拍攝《南瓜寶寶收獲記》。鏡頭裡,金黃的余暉洒在南瓜苗上,也映照著她堅定的臉龐。這個曾經的打工妹,如今正用一部手機,為家鄉打開一扇通往廣闊天地的窗。(葉功富 記者 張海光)

(責編:毛思遠、邱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