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

撂荒田“吐金蓮” 庫區村巧突圍

2025年08月18日08:01 | 來源:江西日報
小字號

  八月熱浪滾滾。在崇義縣陽明湖小漓江景區,2025年全國槳板U系列賽(江西崇義站)暨小漓江槳板挑戰賽已落幕一周。陽明湖畔的過埠鎮長慶村百畝蓮田清風徐徐,荷香扑鼻,一批批游客慕名前來賞荷採蓮,延續著賽事帶來的人氣。

  槳板賽開賽前一周,長慶村便開始謀劃引客促銷工作,借“槳”打響自銷突圍戰。賽事前后一周內,長慶村白蓮自銷收入突破2萬元,價格躍升至70元/公斤,較收購價提升逾40%。借助槳板賽事帶來的旅游人氣及相關渠道自銷,今年該村僅白蓮的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有望首次突破30萬元。

  尋覓生機 撂荒田裡種出好物

  長慶村位於陽明湖庫尾,是典型的庫區村,全村303戶1154人,庫區移民佔三分之一。2019年以前,該村一直面臨勞動力短缺、“水浸田”突出、田地撂荒等庫區共性困惑,湖畔周邊100余畝“水浸田”成了“棄兒”,村民增收渠道有限,村集體經濟捉襟見肘,是全省突出的庫區“弱村”。

  2019年以來,長慶村依托國家相關政策及上級黨委政府支持,由長慶村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向97戶村民,分批流轉了102畝撂荒田種植白蓮,購置剝蓬機、剝殼去皮一體機、烘干機等設備,開啟白蓮產業發展之路。然而,每到蓮田豐收季節,村干部及村民守著優質白蓮,坐等商家上門收購,利潤空間被大幅壓榨,挫傷了村民的積極性。

  2024年,長慶村“兩委”改選,36歲的“女漢子”胡招接任村支書。她憑著一股倔勁,帶領村干部和村民不斷轉變發展思路,尋找生機,改種觀賞性強、產量較高且穩定的太空蓮,並籌集資金添置蓮子二次去皮機,開拓白蓮深加工市場,增加產品附加值。當年該村白蓮產量顯著提升,憑借上等品質,收購價達到58元/公斤,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突破28萬元(含部分光伏發電收入),比上年增加逾五成。

  借“槳”突圍 主動出擊尋找銷路

  今年長慶村白蓮依然豐產,然而,收購價比去年下降逾20%,面臨“豐產不豐收”困局。

  胡招深知,坐等收購商上門,村裡沒有溢價權,想要“突圍”必須主動出擊尋找銷路。

  路在何方?

  長慶村不僅具備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優勢,且距小漓江景區僅5公裡。景區自帶人氣,尤其近3年,景區每年承辦全國性及全省性槳板賽事,賽事帶動旅游人氣驟增。胡招拓寬思路:瞄准村門口的“活水”,借賽事旅游火爆人氣,大膽嘗試自銷,將溢價權掌握在自己手裡。

  於是,今年小漓江槳板賽事開展之際,在過埠鎮黨委政府的支持與幫助下,長慶村邁上自銷之路。胡招帶著村干部、村民主動出擊,背著蓮蓬和白蓮,走向景區吆喝“土貨”。他們掰開一枚枚青翠蓮蓬,飽滿的鮮蓮閃著玉潤光澤,清冽荷香四溢,加之現場燜熟的白蓮粉糯清香,引得游客聞香前來,爭相購買。

  不少游客感慨道:“長慶白蓮是陽明湖生態的味道,更是山水崇義的味道,值得品嘗。”他們還計劃觀賽結束后,自駕直奔蓮田,休閑觀光,現採現購,見証新鮮蓮蓬變成粉糯清香的干蓮加工過程。

  拓寬市場 蓮田“生金”村民笑意濃

  在游客的追捧下,今年村裡的白蓮暢銷。村民們漸漸明白,“要讓更多人知道,長慶村有好蓮。”在過埠鎮黨委政府的協助下,長慶村還瞄准縣農業農村局、縣自然資源局等多家縣直單位食堂,精准推銷白蓮,同時將觸角伸向深圳、廣州,拓寬銷售市場。

  炎炎烈日下,長慶村百畝蓮田綠波蕩漾。黃運鳳等10余名村民撥開層層荷葉,麻利地摘下一個個顆粒飽滿的蓮蓬。她們開心地說:“今年結出的蓮蓬個頭大、蓮子飽滿,而且自銷價格好,村民們不僅掙到了每畝600元流轉租金,近3個月採摘期工錢一天有100元,獲得感、幸福感特別強。”

  夕陽落入蓮田深處,長慶採蓮人仍穿梭在田間忙碌。白蓮加工車間裡,村民們有條不紊打包發貨,包裝盒上貼有“長慶生態蓮”紙條,這些珍品白蓮將銷往外地。加工白蓮的機器轟鳴聲,與槳板劃過的小漓江細浪聲、游客的歡笑聲共鳴,奏響一支庫區村經濟覺醒的協奏曲。

  專家點評

  郭英榮(江西省自然保護地建設中心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長慶村依托地理優勢及陽明湖生態優勢,借“槳”突圍,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為庫區鄉村振興提供可復制的范本。其成功在於三重創新融合:

  一是生態資源深度轉化。將百畝撂荒田轉型為白蓮基地,精准把握“涼爽經濟”與“顏值經濟”雙重需求,將生態氣候品位、森林康養優勢轉化為沉浸式體驗場景(賞荷、採蓮)和原生態農產品溢價空間,形成“環境舒適度+產品可信度”的消費吸引力﹔

  二是文化體育賦能增值。巧妙嫁接“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等蓮文化與小漓江槳板挑戰賽等潮流運動,通過“中華傳統文化引流+盛夏體育賽事留客”模式,打破單一農產品銷售局限,實現生態價值的立體釋放﹔

  三是基層鎮村干部組織革新。村干部團隊年輕化,尤其是帶頭人發揮“形象傳播力”與“行動感召力”優勢,以“帶頭示范+資源整合”激活村級組織效能,使生態資源運營、主動突圍推銷、壯大集體經濟形成良性循環。建議長慶村強化“長慶白蓮”地域品牌認証,開發蓮系列深加工產品﹔設計四季生態體驗動線,進一步做活水文章﹔建立生態承載力監測機制,守牢生態產業化的綠色底線。

  記者手記

  敢闖敢拼鋪就幸福路

  回望長慶村,曾經依賴收購商的被動身影,如今已消隱在主動出擊的步履中。

  粒粒蓮子中裹藏的不只是清香、甜潤,更是一個庫區“弱村”劈開巨浪,闖出生路、幸福路的倔強基因。

  長慶村的“突圍路”只是崇義縣眾多水庫移民村(含庫區村)的縮影。目前,崇義全縣涉及水庫移民搬遷人口總計27082人,分布在16個鄉鎮的100個行政村,佔全縣行政村近九成。近年來,為推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該縣出台了一系列指導性文件,加大力度整合資源,統籌鄉村發展,完善聯農帶農機制,激勵村干部謀劃村集體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致富。2024年,全縣100個水庫移民村村均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54.1萬元,各項指標實現平穩增長。

(責編:毛思遠、邱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