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來敲門 生活樂無憂
——江西撫州市臨川區創新服務方式巧解社區治理難題

近年來,隨著城市社區治理體系不斷完善,基層治理成效明顯增強,但也存在盲區和薄弱點,其中獨居老人、留守兒童和快遞外賣小哥、網約車司機等新就業群體治理問題尤為突出。為破解這一難題,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堅持問題導向和民生導向,以黨建為引領,積極探索社區治理新路徑,創新推出服務居民新方式,實施“助老、愛幼、暖新”關愛行動,著力打造“老有頤養、幼有善育、‘新’有所屬”幸福社區,進一步增強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
愛心托起“夕陽紅”
“有了小張在身邊,心裡就有依靠,也不孤單了。”日前,說起社區黨員干部熊萍,家住才都社區的劉奶奶激動不已。劉奶奶今年80多歲,是一名獨居老人。熊萍在一次“敲門行動”中得知情況后,主動當起了老人的“孩子”,幫老人買菜、買藥、打掃衛生,陪老人聊天解悶。這些親情般的關懷,讓老人十分感動。
近年來,社區的獨居老人逐漸增多。據統計,臨川區48個社區60歲以上的獨居老人有1萬余人,佔老年人人數的24%。子女不在身邊、獨來獨往是他們最鮮明的特點,還有一些身體不適、行動不便,無人照料,生活中有很多困難。“這些看上去是他們個人問題,實則是社區治理的大問題。”臨川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謝愛隆表示,各社區黨委根據獨居老人的需求,讓黨員干部變身為老人們的親人,提供親情般的幫助和關愛,讓老人享受生活上的照顧和精神上的慰藉。
為實現幫扶全覆蓋,該區各社區黨委依托網格管理,聯合轄區黨員志願服務者,組建了800多支“愛心幫扶”小分隊,分片挂戶,上門走訪獨居老人,和他們建立臨時家庭,隨時隨地為老人們提供幫辦、代辦等各類生活服務。
童心呵護“小花朵”
“沒有丁媽媽,就沒有我的今天,我會永遠記住丁媽媽的恩情!”說起西大街街道干部丁小英,12歲的小女孩徐小敏(化名)充滿了感激之情。丁小英在一次上戶走訪時,了解到小敏因為父母離異,一直由年邁的奶奶照顧。由於沒有生活來源,日子過的十分艱難,小敏因此變得非常孤僻,平時不願意和人交流。丁小英決定幫助小敏,她把小敏當作自己的孩子,不但送吃的、穿的,而且經常帶她逛公園聊天、散心。母愛的力量是無窮的。經過1年多的努力,小敏終於開朗起來了,學習成績也提高了很多。
“把別人家的孩子當作自己的孩子,用童心溫暖她們。”這是西大街機關14名女黨員干部的共同心聲和願望。近年來,她們與轄區的困難兒童、留守兒童結成幫扶對子20余對,讓孩子們切身感受到媽媽般的關愛。同時,機關黨支部還專門創建了“童心港灣”,女黨員全部化身“童伴媽媽”,讓更多的留守兒童有了好去處。
臨川是勞務輸出大區,留守兒童有3萬余人。區委組織部因勢利導,迅速在全區社區推行“童伴媽媽”的做法,組織2000余名社區女性黨員與轄區留守兒童結成對子。黨員志願者紛紛化身“童伴媽媽”,和孩子們每日一聯系、每周一家訪、每月一游玩,陪他們共同娛樂、共處生活、共鳴情感,幫助他們健康成長。“留守兒童最為缺乏的就是親情的陪伴和包容,能夠以‘童伴媽媽’的身份陪伴孩子們,我倍感幸福。”童伴媽媽、社區黨員何玲說。
真心溫暖“新群體”
跑完一上午的生意,外賣小哥范志濤已經是大汗淋漓。他來到荊公路社區的“新就業群體之家”小歇一會,甚是放鬆。“空調開放、茶水隨便喝,還可以充電,就像家裡一樣溫馨。”范志濤笑著說。
范志濤休息的“新就業群體之家”位於社區辦公樓旁邊,面積約26平方米,配備了電視、空調、飲水機等便民設施,集“休息、按摩、學習、交流、應急”五大功能於一體。
各社區黨委持聚焦新就業群體需求,全力打造溫馨港灣,為他們提供“冷可取暖、熱可納涼、累可歇腳、臨時避雨”等暖心服務,不斷提升快遞小哥、外賣騎手、環衛工人等群體的幸福感,讓他們切實感受到黨組織的關懷和溫暖。此外,還經常和司法、人社、醫院等相關部門聯合開展活動,為新群體開展義診、維權、就業、婚戀等服務,讓大家感受到濃濃的深情。(章晉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