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高收入經濟體發展水平邁進

“十四五”收官之際,江西交出了一份“硬核”答卷:經濟實力跨上新台階,站穩中等偏上收入經濟體發展水平﹔地區生產總值2022年躍上3萬億元台階,預計2025年達到3.6萬億元,發展位勢得到進一步鞏固﹔2021年江西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跨越1萬美元大關,預計2025年達到1.1萬美元,正加速向高收入經濟體發展水平邁進。
階段性跨越,不僅是數字的提升,更蘊含著多重意義:從曾經“談農業大半天、談工業一支煙”,到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崛起,工業進入全國“萬億俱樂部”,江西經濟已由“靠天吃飯”的農業主導轉向技術密集的工業驅動,經濟結構正實現歷史性轉型,昂首邁進新興工業大省行列。
經濟發展動力轉向創新與開放,更是江西擺脫路徑依賴、突破地理約束、重塑發展格局的必然選擇。其一,堅持創新驅動,培育新質生產力,才能推動江西經濟從要素投入轉向價值創造。無論是大力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還是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提升到64.52%,背后的邏輯都是使經濟增長不再單純依賴GDP的規模性擴張,而是追求量質齊升、動能澎湃。
其二,從內陸腹地變為開放前沿,深度融入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產業鏈,有賴於營商環境的優化、開放能級的提升。“十四五”時期,我們謀劃實施300多項改革舉措,以一流營商環境護航民營經濟發展,加快打造內陸地區改革開放高地,打通了經濟循環脈絡,重構了產業空間布局,激活了區域協同動能,為江西經濟高質量發展增添了新動力、拓展了新空間。
與此同時,基礎設施的跨越式發展、城鄉融合的加速,以及生態“優等生”地位的鞏固,夯實了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為江西塑造長期競爭力。在全國率先實現設區市時速350公裡高鐵全覆蓋,80%以上縣通雙高速﹔城鎮化率達64.5%,脫貧地區農村收入年均增9.4%,高於全省均值﹔全省森林覆蓋率穩定在63.1%、位居全國第二,42項改革成果列入國家推廣清單……每一個數據的背后,都印証著經濟發展成果正在實打實地轉化為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按世界銀行的分類,高收入經濟體的人均GDP門檻在1.4萬美元左右,江西1.1萬美元的人均GDP接近這一門檻,沖刺高收入經濟體發展水平的基礎已經形成。積極應對科創成果轉化、高端產業培育、居民收入持續增長等挑戰,堅持工業化和創新驅動,以全域協調破解城鄉失衡,以綠色轉型重塑競爭力,江西的未來可期。(范嘉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