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級提灌引水入庫,抗旱小分隊奔赴農田一線,樂平市動員干部群眾——
戰旱情 保豐收

“94畝再生稻今天可以收割完,下午就引水灌溉,不影響二季再生稻種植。”8月15日,烈日炙烤著大地,樂平市接渡鎮長畈村種糧大戶吳德海望著眼前的稻田,一臉平靜。7月下旬,當地投入近2萬元,組織人員對村裡的抗旱井進行清淤、維修,確保了附近上千畝農田生產用水。
5公裡之外,受持續晴熱高溫天氣影響,總庫容780萬立方米的民兵水庫,水位線降至死庫容臨界點。接渡鎮農辦主任徐建江的巡查記錄顯示:7月21日,全鎮有上萬畝農田嚴重缺水,水庫周邊部分稻田開裂寬度達3厘米。
持續高溫、水庫干涸、稻田龜裂、秧苗喊渴……6月以來,“贛東北糧倉”樂平經歷著嚴峻旱情。
中稻抽穗期需水量激增,晚稻移栽黃金窗口期已來臨,水究竟該從哪裡來?在廣袤的田野上,一場聲勢浩大的抗旱保豐收攻堅戰打響。
“鎮裡的干部又為我們辦了件大好事呢!”8月15日上午,在接渡鎮湖濱村蓮湖村小組,看見來自樂安河的汩汩清水流進農田,村民的臉上笑開了花。
面對日益加劇的旱情,接渡鎮組建攻堅組全力抗旱。經勘察發現,唯一可靠水源樂安河距民兵水庫4公裡,且存在40多米高程差。“必須五級提灌!”水利工程人員在圖紙上畫出提灌方案:每級泵站提升8∼10米,鋪設兩根4000米長的輸水管,引水入庫后再返灌農田。電力突擊隊、抗旱小分隊……當地數十名干部群眾和工程技術人員說干就干,經過五晝夜奮戰,成功將清澈的樂安河水引入民兵水庫。
“旱情發生以來,鎮裡組建了28支抗旱小分隊,近500名鎮村干部分赴一線抗旱。”接渡鎮四級調研員王富旺告訴記者,大家一起清溝清渠、打井抗旱,全鎮旱情得到有效緩解。
在浯口鎮,溝渠清淤工程與時間賽跑。該鎮不等不靠,組織專業施工隊伍重點對浯口、楊溪、瑤沖等村的主干渠及支渠進行清淤、拓寬,累計清理溝渠6000余米,並新開挖應急引水渠500米,大大緩解了周邊4000余畝農田生產用水之急。
樂平市共庫管理局通過54公裡總干渠和50公裡北干渠,日均52萬立方米水源晝夜奔流,滋潤著涌山、臨港、雙田、浯口等10個鄉鎮的主要產糧區。
樂平市氣象局24小時監測雲層動態,精准捕捉每一次增雨良機。7月以來,該局已成功實施8次人工增雨作業,讓干裂的土壤喝上“救命水”。
樂安河畔,數十台大功率抽水泵正開足馬力作業。7月19日,由省裡馳援的120台(套)抗旱設備剛送抵樂平,樂平市應急管理局等部門第一時間將設備分發至旱情最為嚴重的10個鄉鎮。農技專家同步下沉田間,手把手指導農戶科學抗旱。
據初步統計,樂平市目前共投入抗旱資金1350萬元、抗旱人數1.23萬人、抗旱機電井427眼、泵站274處、機動抗旱設備5610台套,新增抗旱井41眼,新建攔、引、提水工程56處,清淤清雜等145.3千米。
“經估算,今年一季再生稻畝產有1600多斤。二季再生稻沒有耽誤農時,加上后期科學管理,一定也會有個好收成。”吳德海表示,有政府作為后盾,大家有信心把旱情造成的損失奪回來。(記者 曹小武 王景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