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處,他為孩子們點亮一盞明燈

在贛東北連綿的青山深處,樂平市眾埠鎮最偏遠的文山小學猶如一座被翠巒環抱的孤島。一片綠色足球場、兩棟二層教室、村道旁一塊寫著“文山小學”的簡易門牌——拼湊出這所學校所有的輪廓。九年來,36歲的程文蒸始終守在這裡,用青春為山裡的孩子擎起一片求知的天空。
2016年9月,27歲的程文蒸背著行囊第一次走進文山嶺。他坦言,初來時內心曾有落差,“仿佛與世隔絕。”但孩子們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讓他毅然選擇留下。這一留,就是9年。3000多個日夜,他風雨無阻地行走在同一條崎嶇山路上,日復一日地踏上那山頂的講台。
文山小學的學生最多時曾有50多人。但隨著城鄉發展變遷,學生數量逐年減少。2024年,樂平市推進教育資源整合,文山小學一度面臨撤並。然而,因山路險峻、留守老人無力日日接送,當地百余戶村民聯名懇請保留。經教育部門綜合評估,學校最終被保留下來——而程文蒸,也選擇了留下。
如今,文山小學僅剩9名學生,分屬一、二、六三個年級。程文蒸是這裡唯一的老師,承擔語文、數學、體育、音樂等全部課程,還兼任維修工。他是學校負責人,是教師,也是守護人。
秋夜漸深,大山重歸寂靜。程文蒸常獨自在辦公室批改作業。說起遠方的家,他語氣溫柔卻掩不住思念:“女兒總問我,為什麼不能像別的爸爸一樣天天回家陪她……每聽到這句,心裡就特別難受。”
深山的堅守,注定與孤獨為伴,但工作和生活中那些瞬間也溫暖著他:有些家長種了板栗或橘子,每到成熟時節,孩子們會悄悄揣上幾顆,塞進他的抽屜或講台。“這些孩子最純粹的善意,深深打動了我。”
程文蒸的堅守,為大山裡的孩子點亮了讀書的燈。學生胡雨涵說:“程老師要是走了,就沒人教我們了……”
“只要這所學校還在,我就會一直守下去。”程文蒸聲音不大,卻字字堅定,“隻有扎根在孩子最需要的地方,才能兌現教育最本真的價值。”
9年光陰,山風過早地在他的眼角刻下細紋。程文蒸把最好的年華獻給了大山裡的教育,村民看在眼裡、記在心頭,不久前,村民特地請人寫下8個朴拙卻有力的大字,鄭重地送到學校——孤嶺明燈,師恩如山。(王景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