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

江西海昏侯墓出土炒鋼技術制作的醫用毫針——

2000年前古人如何做針灸(文物有話說)

楊 軍
2025年10月03日08:1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不久前,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發布一項研究成果:海昏侯墓出土的針狀金屬物被確認是利用炒鋼技術制作的醫用毫針,這是西漢時期醫療器具在材料和形制上嬗變的直接証據。

  海昏侯墓是西漢時期第一代海昏侯劉賀的墓葬。在對劉賀墓主棺開展實驗室考古與考古發掘報告資料整理與研究過程中,發現一批珍貴文物,這套醫用針刺用具是其中之一。

  這件文物是如何被發現的?經實驗室考古,劉賀墓主棺中一個貼金漆木盒內發現玉管一件、量匙多件。玉管為白玉質,整體形制為圓管狀,裡面還有數枚針狀金屬物。針狀物被發現時已殘斷為多截,鏽蝕嚴重。在玉管的某一截斷面近距觀察,可見露出斷面的針狀物至少有5枚,其中1枚可抽出。玉管內與針狀物表面附著泥化的紡織物殘留。據此推測,數枚針狀物可能是包裹於織物中再塞入玉管,這樣既衛生,又方便拿取。

  如何判定是醫針?這組針狀物在入葬時被精心包裹於玉管中,並放置於內棺頭箱處貼金漆盒內,其截面直徑僅為0.3—0.5毫米。在同一漆盒內還出土了可能是取用藥物的量匙等用具。此外,與這套針具一同出土的一枚簽牌上寫有“九針具一”。綜合推測,劉賀墓出土的這組針狀物為傳世醫學文獻中提及的“九針”中的一種。

  值得注意的是針狀物殘件的材質。研究發現,針狀物殘件為鍛造的炒鋼制品,即以生鐵為原料進行鍛打,整體具有良好延展性與韌性。與同為“毫針”的河北滿城漢墓出土金銀醫針相比,劉賀墓出土醫針的針體直徑更細,這就使得施針時刺痛感更低,方便留針操作,並便於施用捻轉、提插等針刺手法。滿城漢墓的年代比海昏侯墓早了半個世紀,針刺器具也在這段時間發生了“質”變。

  以不同材質的醫針而論,普通鐵針易於鏽蝕,反復刺入人體易致感染﹔銀針質軟易斷,難以制作得足夠纖細﹔而金針造價過於高昂。劉賀墓出土的炒鋼醫針表明,隨著西漢中期生鐵及生鐵煉鋼技術的發展,工匠已熟練掌握鋼材的性能,並能加工制作出直徑極細、做工精良、延展性與韌性俱佳的鋼針,材料學的進步,推動了中醫針刺工具的演進與針灸醫學的發展。

  (作者為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本報記者王 丹採訪整理)

《人民日報》(2025年10月03日 第 06 版)

(責編:邱燁、鄒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