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豫章書院去(大地風華)

訪豫章書院,何時去都是好時候。豫章書院是新近成為南昌文化新地標的一處建筑。書院位於象湖湖心島,那兒是南昌城的極佳位置。湖心島宛如綠寶石鑲嵌在清澈的湖面上。
我喜歡在傍晚去那一帶。那裡的暮色比高樓林立的市區要絢麗得多。三三兩兩的人佇立在通往書院的浮橋上眺望。由多隻鋼浮船組成的浮橋,引發著人們對遠方的向往。
有豫章書院在,湖心島的空氣裡也彌漫著書香。書院新修的建筑,牆體是濃重的赭紅。主體“豫章堂”樓高三層,還有“鐘陵軒”“隆興齋”“洪都廳”“雅望亭”等建筑。石碑上刻著“章水文淵”字樣,是1719年康熙為表彰當年的豫章書院而親筆御賜。
江西境內大小書院古跡極多。最負盛名的,是白鹿洞書院、鵝湖書院、白鷺洲書院及豫章書院。四座書院中,其他三座都保存完好,唯始建於南宋的豫章書院,於1962年改成中學,在歲月更迭中無存。南昌有老街“書院街”,幼時的我常在那兒玩耍,街上的南昌第十八中學正是豫章書院舊址。街還在,書院已不存。
2024年起,復建豫章書院的好消息傳來。不久,象湖西岸的路上開始出現大量施工人員,以及鋼材、水泥板、起吊機等。散步到此,就見有船一趟趟往返湖上運送材料。
復建的豫章書院向市民開放。前往書院的路上,總能不斷遇到慕名而來的人:有牽著風箏的少年﹔有坐在輪椅上穿得簇新的老人﹔還有孩童,趴在大人肩頭哭,可一轉頭看見書院就笑起來。一座書院如此接地氣。時代之變,於書院的布局和功能變化即可窺見。歷史上的書院,出入者多為大學者、大文人,而眼前的豫章書院已成為大眾生活的一部分。這裡將成為市民自習、閱覽、飲茶及專家研學交流之處。如同一所市民大學,今日的豫章書院為本地居民提供了一個開放的公共文化空間。
一座城市有了書院,就如在一張文化的宣紙長卷上落下深紅印章。它不宏大,卻清晰、庄重。見到那印痕,才知文化源流的特點與細節。歷史上滕王閣被毀28次,依然有一次次的重建,依然矗立在贛水之濱。豫章書院也是如此。從這些文化地標的一次次復建裡,你會看懂文脈一直繁盛綿延的某種密碼。那密碼,在時空深處,熠熠閃亮。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