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

用腳步丈量民情 用服務踐行初心

——贛州創新開展“如我+”行動續寫新時代群眾路線答卷

2025年11月06日06:39 | 來源:江西日報
小字號

  “蘇區干部好作風,自帶干糧去辦公,日著草鞋干革命,夜打燈籠訪貧農。”這首傳唱不衰的紅色歌謠,承載著贛南這片紅土地上共產黨人一心為民、清正廉潔的初心本色。

  進入新時代,優良作風有了全新續寫。今年3月以來,贛州深入開展“如我+”行動,推動黨員干部樹立“如我在辦”理念,以換位體驗為核心路徑,從思想觀念、工作方式、服務效能等多維度發力,走出機關聽取意見、換位思考查改問題,進一步轉作風、優服務、提質效。

  “如我+”的精髓,在於從“你的事”到“我的事”。一字之變,是贛州廣大黨員干部從管理者思維向服務者角色的精准轉變,是從行政指令到情感認同的深刻轉型。新時代的贛州,正以作風之筆,續寫“夜打燈籠訪貧農”的溫暖篇章。

  角色互換:從坐等上門到推門問需

  國慶中秋假期,江南宋城歷史文化旅游區燈火璀璨、熱鬧非凡。人群中,一名特殊的導游正在解答外地游客提出的問題,他的專業解答和耐心態度,獲得廣大游客的好評。他是贛州市文廣旅局局長李俊銳,正在參與“如我在旅”體驗式換崗服務。

  “隻有真正站在游客的位置,才能發現系統卡頓、標識不清等問題。”李俊銳在體驗換崗之后說。

  這一幕,是贛州“如我+”行動中鮮活而普通的一例。“如我+”的核心在於換位,在傳統政務服務模式裡,往往存在干部視角與群眾視角的偏差,部分黨員干部因長期處於行政流程中,逐漸形成行政思維慣性,與群眾需求產生疏離。

  “如我+”行動讓黨員干部以普通群眾、企業辦事者、游客等身份深入基層一線,感受辦事、服務流程中的堵點、難點。這種沉浸式換位體驗,將“以人民為中心”從理論轉化為可踐行的行動,使作風建設回歸服務人民的價值原點,使黨員干部系牢與人民群眾的情感紐帶。

  近半年來,贛州市領導干部帶頭,各級干部紛紛深入基層,以辦事員、游客、外賣員等身份,實地一線開展“如我在學”“如我在旅”“如我在送”“如我在執”等系列體驗活動,設身處地感受群眾和企業的急難愁盼。“上午提交材料,下午就拿到了施工許可証。”贛州森鴻置業的黃麗娟為寧都縣的高效服務點贊。該縣“項目建設主動服務專班”工作人員主動上門、全程指導,實現多部門在線核驗、電子發証,全程僅用2小時。

  “頭雁”領航,“群雁”齊飛。從坐等群眾上門到主動推門問需,“如我+”行動讓贛州廣大黨員干部真正沉下去,把問題撈上來。目前,全市通過換位體驗共征集各類意見建議1279條。

  問題清零:把問題清單變為幸福答卷

  在章貢區,一款名為“虔治先鋒”的小程序正發揮著大作用。2000余名機關黨員利用“查找身邊安全隱患”模塊,實時上傳“隱患照片+位置+事件詳情”,形成“發現—上報—處理—反饋”閉環管理。社區網格員、樓棟長及時跟進復查,線下同步建立整改台賬,實現“線上+線下”聯動。截至目前,該區通過這一創新機制共排查上報安全隱患735起,為群眾筑起一道堅實的安全防線。

  在贛州,“如我+”行動不僅是一場作風轉變,更是一次民情大摸底、問題大起底。贛州堅持開門搞整改,通過建立問題清單與整改清單、實施銷號管理,將群眾反映的問題清單逐一轉化為干部的履職清單,最終成為為民服務的幸福答卷。

  “新官理舊賬”暖民心。贛州深入開展“新官不理舊賬”專項整治,以釘釘子精神協調解決歷史遺留問題17件,為群眾挽回經濟損失764萬元。

  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不動產登記難問題,贛州推動“群眾無過錯即辦証”原則制度化,將其納入“漠視群眾、脫離群眾、侵害群眾利益方面問題”集中整治任務。目前,全市共化解因歷史遺留問題導致的辦証難項目117個。

  從一張証照的貼心提醒,到一個安全隱患的及時排除﹔從一筆歷史舊賬的妥善解決,到一本產權証書的順利辦理——贛州用實實在在的整改成效,將群眾的問題清單變成了溫暖人心的幸福答卷。

  制度破冰:讓立即整改成為常態長效

  作風轉變若不能固化為制度創新,便可能成為“一陣風”。贛州開展“如我+”行動的意義,不止於當下的解決問題,更注重常態和長效。贛州從機制層面入手,一場從解剖一個問題到建立一套機制的治理變革,在紅土地上全面展開。

  贛州深度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將規則銜接作為優化營商環境的突破口,已分五批次推出40項與深圳標准對接的改革事項,涵蓋政務服務、市場監管、投資貿易等重點領域。

  負面清單為創新鬆綁。在科技創新領域,一份清晰的市級財政科研經費負面清單正式落地,明確19條“不可為”的具體情形。“非禁即可”成為新原則,科研人員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經費使用自主權。一名高校科研負責人感慨:“過去是‘戴著鐐銬跳舞’,現在是‘劃定跑道賽跑’,創新活力真正被釋放了。”

  政務服務與深圳“同頻共振”。贛州主動對標粵港澳大灣區,市縣兩級共619項政務服務事項與深圳“同事同標”,188項服務實現“一網通辦”。值得一提的是,贛州成為繼北京、上海、香港之后,全國第四個與深圳實現電子印章互驗互信的城市。

  金融活水,精准滴灌。針對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痛點,“園區貸”“虔飛貸”應運而生,為不同成長階段的企業輸送資金。截至目前,這兩大金融創新已為全市企業提供授信支持超22億元,成為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有力支撐。

  執法有力度顯溫度。面對行政執法中的“以罰代管”問題,贛州推行減免責“四張清單”制度,明確不予處罰、從輕處罰、減輕處罰和免予行政強制的具體情形並動態調整。2025年,全市調整優化“四張清單”704項,共減免罰款7300余萬元,有力提升了法治化營商環境。一名小微企業主表示:“感覺執法不再是冷冰冰的罰款,而是有了教育和糾錯的空間。”

  公共服務邁向“一件事一次辦”。申報材料大幅精簡,辦理時限壓縮至3個工作日內,實現了從“碎片化服務”到“集成化服務”的躍升。聚焦群眾健身需求,推動公共體育場館向社會全面開放。通過延長開放時間、優化預約流程、增設便民設施等舉措,有效破解“健身難”問題。

  為擔當者鼓勁撐腰。干部是制度執行的關鍵。贛州出台市屬國企基金業務減責免責正面清單,落實“三個區分開來”,同時推行干部無任用考察辦法,近距離、多角度識別干部。為敢於探索的干部卸下包袱,也為精准選人用人提供了新標尺。

  從一個問題的解決到一類問題的防范,從一次整改的見效到一套制度的保障,贛州正通過“如我+”行動將為民服務的瞬間感動,轉化為長效治理的“永恆燈塔”。(鄢朝暉 楊文斌)

(責編:邱燁、毛思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