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平市“戲前三分鐘”變戲台為講台——
借曲調傳文明
在樂平市,一座座古戲台前正迎來別開生面的開場鑼鼓。飛檐翹角,雕梁畫棟,這些承載著千年贛韻的文化地標,如今已成為傳播時代新聲的文明實踐陣地。台下,十裡八鄉的鄉親們坐在長條板凳上,他們期待的不僅是即將上演的傳統好戲,還有那道精心烹制的“文化前菜”——“戲前三分鐘”文明實踐微宣講。
三分鐘唱出理論好聲音
作為聲名遠播的中國古戲台之鄉和中國民間藝術(贛劇)之鄉,樂平擁有400余座風格各異的古戲台,每年舉辦惠民演出超400場。如何讓黨的創新理論、文明新風尚借助這得天獨厚的文化陣地“飛入尋常百姓家”?樂平市創新推出“戲前三分鐘”文明實踐微宣講活動,並將其與“深化移風易俗 培育文明鄉風”主題有機融合。
它不佔用正戲時間,不改變觀戲習慣,隻巧妙利用開戲前的暖場環節,將理論宣講、政策解讀、科普知識,以及移風易俗新風尚融入三弦彈唱、大鼓書、快板等文藝形式,變戲台為講台,借曲調傳文明。
微宣講蘊含時代大道理
10月25日午后時分,塔前鎮吳樂村新建成的仿古戲台前人聲鼎沸。條凳坐滿,空場站滿,老幼相攜,翹首以待。主持人含笑登台,一聲“鄉親們,久等了!”引來滿場掌聲與歡笑。首先登場的是相聲《社科翻譯官來了之應對人口老齡化和生育支持政策宣講》,樂平名嘴童水華和夏芸用詼諧的鄉音,將一項項關乎民生福祉的國家政策,“翻譯”成家長裡短的大白話,笑聲掌聲不絕於耳。
緊接著,男聲獨唱《大中國》以磅礡氣勢點燃全場愛國情懷﹔科普講解《讓謠言止於智者,防災始於行動》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鮮活案例,為鄉親們擦亮辨別謠言、科學防災的火眼金睛。
尤為引人注目的是景德鎮陶瓷大學禮儀團帶來的陶瓷服飾展示《瓷韻國風》。模特們身著以青花瓷等元素設計的華服,在台步流轉間,將贛鄱大地的陶瓷文化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為古戲台增添了穿越時空的時尚韻味。
壓軸出場的是由宣講導師李明文指導的理論宣講《致敬功勛模范 強國復興有我》。宣講人李茹花用飽含深情的語言,講述功勛模范的感人事跡,將“小我”融入“大我”的強國信念,傳遞給現場每位觀眾。
小舞台匯聚文明大能量
從臨港鎮下石村的場場爆滿,到涌山鎮石峽村將網絡辟謠知識編成樂平鼓書《淨化網絡一片天,杜絕謠言我爭先》贏得滿堂彩,“戲前三分鐘”已深深扎根於樂平的鄉土之間。活動緊密圍繞移風易俗鄉風文明建設,文藝志願者精心編排了三句半《殯葬改革樹新風》、小品《只要感情好 彩禮可以少》、快板《夸夸我的家》等一批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節目,巧妙融入微宣講,使文明新風吹入人心。
借助每年400余場演出的廣闊舞台,“戲前三分鐘”文明實踐微宣講活動覆蓋范圍延伸至全市鄉鎮社區。據統計,該活動線下參與群眾已近200萬人次,線上觀看量突破280萬,有效推動黨的創新理論在基層落地生根、開花結果。這一創新舉措也獲得了主流媒體的關注與點贊。
今年以來,江西省“四個100”文化導師深入樂平,為微宣講活動注入了專業活力。非遺導師胡海棟表演贛劇,以精湛技藝展現傳統魅力﹔文藝導師郭瑤琪輔導節目編排與舞台創作,提升藝術表現力﹔宣講導師李明文則指導宣講內容與選題,確保理論解讀的准確性與感染力。
古戲台不僅是延續鄉愁文脈的老地方,更是傳播時代強音、培育文明新風的新陣地。樂平市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繼續探索創新,讓“戲前三分鐘”內容更實、效果更佳,為新時代文明實踐注入新活力。(齊菲斐 譚雨鮮)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