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江西
這裡的戲劇最“會昌”
視頻制作:人民網 孔文進
演了16年採茶戲的池濤,沒想到自己有一天還能登上劇場大舞台,和自己合作的導演還是大名鼎鼎的戲劇大師賴聲川。
池濤是會昌採茶歌舞劇團黨支部書記,除了行政職務之外,他還是當地著名的採茶戲演員。10月17日,池濤離開了自己演了16年的故土,受邀參演經典名劇《暗戀桃花源》專屬版,在劇中,池濤扮演老陶。地點是上劇場——賴聲川專屬劇場。
“能得到賴老師、上劇場團隊和觀眾的認可,這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極具意義。排練、演出中,和不同行業不同國家的同行交流,不僅拓寬了藝術視野,也深化了我對表演的理解。”談到此次上海之行的收獲,池濤說。
從會昌到上海,從本地採茶戲到經典名劇《暗戀桃花源》,從一個普通的採茶戲演員到上劇場備受追捧的話劇明星,池濤的經歷是會昌戲劇小鎮從默默無聞到聞名中外的縮影。

航拍會昌戲劇小鎮 會昌縣委宣傳部供圖
中國戲劇版圖上冉冉升起的新地標
會昌是賴聲川的祖籍地。1947年,賴聲川的父親賴家球離開故土會昌,遠赴重洋,此后再未歸鄉。20世紀90年代,賴聲川和哥哥回鄉尋親,與當地結下緣分。2015年起,賴聲川每年都會帶著自己的舞台作品到會昌演出,以此回饋鄉梓,推動家鄉文化復興。
2024年初,會昌縣和賴聲川聯手合作,以賴家老屋為起點,在保留老縣城街區風貌基礎上,打造了會昌戲劇小鎮,並舉辦首屆會昌戲劇季。從此,會昌,這個地處贛、閩、粵“三省通衢”的山區縣城,成為中國戲劇版圖上冉冉升起的新地標。
“戲劇小鎮是我的一個夢想,這是我父親的家鄉,我希望替父親走一段回家的路。”談到回鄉的初衷,賴聲川如是表示。

由印刷廠改造的劇場 人民網 孔文進攝
近日,走進會昌戲劇小鎮,這裡沒有大都市的喧囂,卻擁有百年客家老屋改造的國際劇場﹔這裡遠離世界文化中心,卻在頻繁上演先鋒戲劇與本土採茶調的精彩“同框”。
夜色漸起,五六百人在賴家老屋門前廣場上搭起的觀眾席坐定,欣賞希臘國家劇院帶來的《俄瑞斯忒亞》。
歌隊低吟,彎月不時從烏雲中透出,劇情緊張之際偶有疾風獵獵,觀眾如同置身希臘露天圓形劇場,震撼於悲劇的藝術魅力。
今年5月,第三屆會昌戲劇季期間,現存唯一完整的古希臘三聯劇(悲劇三部曲)首次來中國演出,唯一一站就定在會昌戲劇小鎮。
11天內,來自全球的15支頂尖戲劇團隊、逾200名藝術家齊聚會昌戲劇小鎮,為觀眾帶來超過370場風格迥異的精彩演出。期間,單戲劇小鎮接待游客超30萬人次,營業收入突破500萬元。
“重磅好戲及演后交流輪番登場,從早到晚,從室內到戶外精彩不斷,看戲和參與體驗有時甚至需要‘趕場’。”會昌縣獨好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雯彥回憶起當時的盛況時說道。
賴聲川的“歸來” 世界在此駐足
在群山環抱之中,會昌成為戲劇的“強磁場”,讓世界在此駐足。然而,戲劇的魅力,不僅在於匯聚世界的精彩,更在於喚醒沉睡的本土記憶,激發生生不息的內生力量。
時間回溯至十年前。賴聲川懷著一份對桑梓的深情,將自己創作的話劇《十三角關系》的全國首演放在了家鄉會昌。“就想把一台真正的好戲,奉獻給家鄉的父老鄉親。”賴聲川的朴素心願,如同播撒下一顆珍貴的種子。這顆種子,在會昌的文化土壤中悄然萌發。
十年后,第三屆會昌戲劇季的舞台上,賴聲川將這部經典之作,再次帶回家鄉。劇場內掌聲如潮,來自深圳的戲迷邵典激動地說:“能夠在會昌這樣的小縣城,看到這樣的經典,真是太意外了!”
賴聲川的“歸來”,不僅是一場藝術盛宴,更是文化血脈的深情反哺。

話劇《暗戀桃花源》演出現場 會昌縣委宣傳部供圖
而本土基因活化的巔峰之作,莫過於池濤參演的《暗戀桃花源》採茶歌舞版的破繭成蝶。
這部享譽世界的華語經典,大膽融入贛南採茶戲的婉轉唱腔、靈動身段與獨特神韻。桃花源不再僅是抽象的烏托邦,更染上了贛南山水的青翠與採茶調式的悠揚。這一創舉,不僅是對經典的深情致敬,更是本土藝術形式與國際級IP的一次驚艷對話與成功“轉譯”,讓世界級戲劇以最“會昌”的方式,直抵觀眾心靈,成為文化融合的典范。
“當時在上海表演時,五場表演場場爆滿,演出后觀眾圍著我們和我們打招呼,要我們簽字。”回憶起當時演出盛況,池濤記憶猶新。

導演賴聲川在給演員們加油打氣 視頻截圖
戲劇與會昌的融合 超越舞台深入肌理
如今,戲劇與會昌的融合,早已超越舞台,深入肌理,活化空間。
以會昌戲劇小鎮賴聲川的祖宅為例,這座百年老屋,因戲劇的注入而煥發新生,從一個靜態的歷史遺存,變成了一個充滿張力的、活著的劇場。
賴聲川導演的《貝克特在賴家老屋》演出地就在這座百年客家老屋裡進行。觀眾不再是靜坐的旁觀者,而是提著特制的燈光,在昏暗的光線引導下,穿行於老屋的廳堂、天井、回廊之間。演員近在咫尺,故事在移步換景中徐徐展開。觀眾成為探索者,在物理空間與精神世界的雙重游歷中,與貝克特筆下的人物命運同頻共振。如今,賴家祖宅已然成為小鎮最具人氣的文化地標之一。

第三屆會昌戲劇季舉辦期間,吸引了眾多游客駐足觀看。劉兆春攝
在戲劇氛圍的熏陶下,由當地教師、社區干部、自由職業者等普通市民自編自導自演的原創劇目《66小時》,巧妙融入了會昌的風土人情、方言俚語和生活智慧,講述著屬於這片土地的故事。
劇場內,觀眾屏息凝神,沉浸於藝術的震撼﹔劇場外,人群熙攘,手機鏡頭捕捉著夢幻的夜景與獨特的建筑輪廓。如今的戲劇小鎮已成為驅動會昌文旅融合的核心引擎。
漫步小鎮周邊,以戲劇為主題的業態應運而生:薇拍樓、小鎮小時代、天使修理廠、會昌有禮、咖啡館……豐富的業態滿足了游客“看戲前、看戲中、看戲后”的全鏈條需求。
據統計,2024年,戲劇小鎮為會昌其他景區吸引了超200萬游客,增長20%,推動了“戲劇文化+康養旅游”和“戲劇文化+紅色教育”等新模式的蓬勃發展。此外,200余名採茶戲傳承人也有了更多展示才華的舞台,傳統戲劇技藝得以轉化為實際的經濟收益。
群山深處,這盞戲劇之燈,自贛南腹地燃起。它照亮了方寸舞台,照亮了千年小鎮,更照亮了一條內陸山區縣依托文化自信實現特色崛起的康庄大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