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武寧:“古艾新聲”傳萬家 理論宣講潤民心
“大家摸摸樹皮的紋理,聽聽風吹樹葉的聲音,試著把對大樹的感覺寫成小詩吧!”江西省九江市武寧縣第八小學的大樟樹下,武寧縣“贛鄱紅色娘子軍”宣講隊成員、“中國好人”陳燕燕正帶領30余名學生開展“詩歌與自然共生長”主題宣講。她引導孩子們用“五感”感受自然,現場創作了《大樹媽媽》《樹是收藏家》等童詩,生態文明理念在詩意中悄然扎根。這場別開生面的戶外宣講,正是武寧縣“古艾新聲”理論宣講品牌的生動實踐。
2025年以來,武寧縣已常態化開展理論宣講活動480余場次,線上線下覆蓋群眾超60萬人次,讓黨的創新理論在基層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建強“三維矩陣” 宣講隊伍有底氣
“以前宣講是‘單點發聲’,現在是‘矩陣共鳴’,我們有了專業隊伍、健全機制,宣講更有底氣了!”武寧縣“古艾新聲”宣講總隊負責人介紹道。為破解基層宣講“聲小力弱、流於形式”的難題,武寧縣從頂層設計入手,構建起“機制保障+多元組隊+實戰培訓”隊伍建設體系。
該縣建立“縣級統籌、部門協同、鄉鎮落實”三級聯動宣講機制,創新打造“專家學者+基層骨干+榜樣典型”三維宣講矩陣,組建了1支“古艾新聲”縣級宣講總隊和30支鄉鎮、部門分隊,吸納黨員干部、婦聯成員、司法警員、退伍老兵、青年志願者等各類宣講員290余名,其中特別納入“中國好人”陳燕燕、“江西好人”程德銀、“全國優秀志願者”張夢穎、“全國模范軍人”張項理、“武寧生態衛士”肖高武等54人,讓“身邊榜樣”成為宣講主力﹔同時通過理論微宣講大賽挖掘12名優秀宣講骨干,為隊伍注入新鮮血液。
武寧縣採用“分層分類+實戰演練”模式,邀請黨校專家、全國人大代表、道德模范等開展專題培訓,組織“文明創建情景推演”等實戰訓練,讓宣講員成為“政策通”“活字典”“貼心人”,推動宣講隊伍能力整體躍升。退伍老兵曾紅衛作為“老兵宣講團”成員,用鐵道兵光輝歷程和自身奮斗故事激勵轉業軍士﹔“江西好人”程德銀以三十年基層調解經歷為素材,在船灘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講述“誠實守信”的履職故事﹔“武寧生態衛士”肖高武帶著巡山護林的紅外相機影像,走進校園解讀生態保護意義,正是這支多元隊伍的生動縮影。
精准“量體裁衣” 宣講內容有溫度
“宣講不能‘一刀切’,群眾需要什麼,我們就講什麼。”武寧縣堅持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始終以“小切口”回應“大民生”,精准對接鄉村、企業、青少年等不同群體的急難愁盼,讓理論宣講實起來、暖起來。
武寧縣將生態文明宣講融入日常,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武寧團縣委組建“寧聽小號角”志願宣講隊,在全縣12所中小學開展“踐行綠色理念,共繪美麗畫卷”生態文明宣傳宣講月活動。在羅坪鎮長水村,縣林業局工程師湯麒麟走進田間地頭,結合當地毛竹產業發展,手持竹鞭樣本講解“生態保護與產業增收”,“咱們羅坪的毛竹,既能讓山林‘綠起來’,也能讓腰包‘鼓起來’,科學採伐后補種幼苗,林下套種黃精、重樓等中藥材,一年能多賺兩三萬元!”生動的講解搭配實物展示,當即就吸納了12戶農戶報名參與林下經濟試點。
“身邊人講身邊事,比大道理更動人!”武寧縣深挖本土榜樣資源,讓“身邊好人”成為理論宣講的重要力量,用真實故事傳遞溫暖力量。在橫路鄉助學活動中,“中國好人”鄧小金宣講自身的經歷,現場企業家深受感染,捐贈了10余萬元助學獎金,“好人精神”在宣講中傳遞溫暖、凝聚力量。
打造“立體陣地” 宣講形式有活力
“以前覺得理論宣講枯燥,現在坐在廣場上‘拉家常’就能學政策,刷抖音還能看‘好人故事’,太方便了!”古艾社區居民李大媽正在社區活動中心參加醫保政策宣講活動。
武寧縣打破“你講我聽”的單向灌輸模式,構建“沉浸式線下+零距離流動+立體化線上”的立體宣講陣地,讓宣講形式更鮮活、群眾參與更便捷。
在船灘鎮新時代文明實踐的“好人講堂”上,每月有一位本地的“身邊榜樣”現場分享﹔武寧縣生態環境局則在修河沿線鄉村設立流動“生態宣講點”,宣講員帶著游客沿棧道觀察白鷺、監測水質,邊走邊講“修河生態保護史”,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深入人心。
在縣級融媒體中心、部門微信公眾號等平台開設專欄,定期推送宣講視頻,反詐系列視頻瀏覽量超200萬次﹔抖音、視頻號推出《文明小劇場》系列短視頻,用本土演員演繹“鄰裡互助”“文明出行”等場景,播放量達100萬次。“一次宣講、多端分發、全域覆蓋”的傳播效應,讓黨的創新理論通過“雲端”飛入尋常百姓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