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

江西省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打造各具特色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

城鄉融合 美美與共

2025年11月26日08:37 | 來源:江西日報
小字號

  11月21日,分宜縣鈐山鎮白芒村果凍橙基地迎來豐收。近年來,該縣圍繞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不斷完善鄉村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讓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記者 鄒宇波攝

  編者按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關系中國式現代化全局和成色。當前,我省農業基礎持續夯實、脫貧攻堅成果穩固拓展、農村面貌日新月異,我們的鄉村,沃野千裡,五谷豐登﹔我們的鄉村,蘊藏活力,動能強勁﹔我們的鄉村,綠水青山,人地和諧。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連日來,記者走進贛鄱鄉村,探訪智慧鄉村建設、“共享村落”打造、鄉村旅游“紅綠融合”等創新實踐,深切感受我省各地以政策為指引,以改革為動力,以實干為支撐,因地制宜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推動農業基礎更加穩固、農村地區更加繁榮、農民生活更加紅火的鄉村振興圖景。

  舊址會“說話” 山水能“生金”

  11月20日清晨,記者從九江市區出發,沿蜿蜒的盤山公路行駛約1小時,抵達位於柴桑區岷山鄉的金盤村。

  陽光穿過竹林,洒落紅軍廣場。幾名老人正在廣場上散步,中共贛北工委舊址靜靜矗立一旁。順著平整的村道往裡走,幾棟修葺一新的民宿與民居相鄰而立,屋頂炊煙裊裊,游客服務中心的講解員正在准備接待游客。這個深藏山間的紅色村庄,正煥發出新的活力。

  金盤村的振興,源於對紅色基因的深入挖掘與激活。作為贛北岷山抗日根據地的核心區域,這裡保存著中共贛北工委、贛北抗日游擊大隊舊址等珍貴革命遺址。創作於1938年的《贛北抗日游擊大隊隊歌》至今仍在村中傳唱:“游擊九德瑞星區,號角一聲響,起來保家園……”這段崢嶸歲月的回響,構成了村庄最獨特的精神財富。

  “紅色資源不是靜態的陳列,而應成為振興的動力源泉。”金盤村駐村第一書記慶澤霖介紹,近年來,村裡對革命舊址進行了系統性修繕,不僅恢復了中共贛北工委舊址的歷史風貌,更以此為核心打造紅色研學基地,讓“看得見的紅色記憶”轉化為“摸得著的發展機遇”。如今,舊址內的史料陳列與場景復原已成為游客必訪內容,紅色教育與旅游體驗在此自然融合。

  紅色旅游的興起為金盤村打開了發展之門,但村裡也意識到,單一業態難以支撐長遠振興。村兩委很快確定了“紅色+綠色”的融合發展思路,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走出一條“文旅+農產”的多元發展路徑。

  村裡的紅軍農場,果林間雞鴨成群,大棚裡紅心火龍果挂滿枝頭。“我們依托山區良好的生態條件,發展特色種植養殖,讓游客‘看完紅色,帶走綠色’。”慶澤霖告訴記者,就在前一天,九江某小學組織勞動實踐活動,孩子們興高採烈地走進大棚,親手採摘紅心火龍果,體驗了勞動的樂趣。

  村裡還成立了江西贛北旅游有限公司,探索“村集體+公司+農戶”運營模式,整合住宿、餐飲與旅游資源,打造集紅色研學、野外露營、農耕體驗於一體的休閑觀光產業,使生態紅利與紅色資源形成疊加效應。

  一系列特色活動持續提升山村的人氣,“岷山紅色文化旅游節”傳承紅色精神,“重走紅軍路·奮進新征程”活動串聯山水風光,紅色研學培訓吸引各地團隊慕名而來。今年上半年,全村累計接待游客近2萬人次。

  3年時間,金盤村的變化實實在在。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陳鴻清楚記得村裡的振興足跡:“2022年,村集體收入15萬元,如今已突破100萬元。這條路,我們走對了。”

  村庄基礎設施全面提升,寬闊整潔的村道、優美的村容村貌,讓曾經偏遠的山鄉徹底變了樣。最直觀的,是村民生活和心態的轉變。正在菜園裡忙碌的村民黃克豪滿臉笑容:“以前總覺得山溝裡沒出路,現在路寬了、環境美了,來村裡的游客一波接一波,日子越過越甜美。”

  目前,全村近三分之一農戶參與到旅游及相關產業中,有的在民宿餐飲店務工,有的在紅軍農場務工,有的銷售自家農產品,實現了村民在家門口增收。“看著村裡越來越興旺的產業,我覺得日子特別有奔頭。”黃克豪的話,道出了全村人的共同感受。

  村裡的發展步伐從未停歇。除了現有的旅游產業和特色種植,金盤村正在推進山羊養殖項目,利用周邊豐富的草地資源,以“村集體+農戶”模式發展山羊養殖,進一步拓寬增收渠道。與此同時,“紅色教育+農耕體驗+生態觀光”的全鏈條產業持續完善,游客可上午參觀革命舊址,下午到農場採摘,晚上入住特色民宿,全方位感受金盤村的獨特魅力。

  “未來,我們將繼續深化‘紅綠融合’,既要守好紅色根脈,也要做強綠色產業,讓更多村民受益,讓金盤村的振興之路越走越寬。”慶澤霖望著村中迎風招展的紅旗,信心堅定。(本報全媒體記者 唐文曦)

  老屋煥新生 幸福來敲門

  初冬時節,晨霧輕籠龍南市渡江鎮蓮塘村黃花灣。村民曾輝推開由祖宅改造的鄉宿木窗,開始打掃庭院,准備迎接遠道而來的客人。“以前村裡冷冷清清,年輕人都往外走。現在守著這老屋,一個月能掙3000多塊,誰還願意離開呢!”他的話語裡透著滿足。

  這番景象,與幾年前的黃花灣判若兩地。2021年之前,這個村庄面臨著空心化的困境。“那時村裡不少老舊房屋閑置,看著讓人心疼。”蓮塘村黨委書記兼村委會主任陳靜回憶道。

  轉機出現在當地啟動的“老屋復活”計劃。通過整合鄉村振興資金、村集體積累與社會資本,渡江鎮探索打造黃花灣“共享村落”。村裡設立老屋托管站,負責流轉農戶自願交予托管的閑置房屋,然后出租給有著田園夢的創業者,吸引人才和游客,帶動農戶增收。漫步村中,白牆黛瓦的客家民居牆上,寫滿了充滿童趣的歇后語和客家老話﹔曾經的舊學堂變身“樹德小學堂”,裡面不時傳出研學孩子們的歡聲笑語﹔廢棄的角落被巧妙改造成“游藝部落”,滾鐵環、踢毽子等百余種民間游戲讓游客重拾童年記憶……

  “我們不是簡單地改造房子,而是要讓整個村庄煥發新生機。”渡江鎮人大副主席邱春燕說。截至目前,黃花灣已完成170棟土坯房改造,打造150間精品鄉宿,盤活閑置房屋1.8萬余平方米。

  老屋的“復活”帶來了村庄的“新生”,更激活了產業發展的新動能。在毗鄰的供港蔬菜基地裡,江西農業大學的專家團隊正指導農戶種植高附加值的山蘇菜。“我們與高校共建實驗基地,讓科技賦能農業生產。”基地負責人葉隆介紹。如今,當地已成功認証1個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9個綠色有機產品和2個富硒農產品。

  產業融合讓黃花灣的發展之路越走越寬。通過“村黨組織+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等模式,黃花灣盤活土地115畝,孵化出年產3000噸的米酒產業,吸引了28個業態入駐。村民的收入渠道也從單一變得多元:“土地流轉有租金,基地務工掙薪金,游客採摘體驗還有酬金。”陳靜算了一筆賬:去年,村集體收入增加45.7萬元。

  產業興旺的同時,鄉村治理同步提升。村裡推行的“幸福滿格”治理機制,將黨建網格與治理網格有機結合。在“網格屋佧”,網格員曾旭剛剛成功調解一起鄰裡糾紛。“我們開發了黨建引領網格化信息平台,干部下沉一線,通過‘渡江夜話’等活動,及時解決群眾難題。”渡江鎮黨委組織委員劉春說。

  在村裡的“積分超市”,村民劉大爺用參與環境整治積攢的積分兌換了一瓶洗潔精,臉上洋溢著笑容:“搞好衛生本來就是分內事,現在還能換生活用品,大家的積極性更高了。”

  生態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當地累計投入3000余萬元推進城鄉污水處理一體化治理,完成1.5公裡防洪堤硬化及覆綠,衛生廁所普及率達99.1%。“環境好了,游客願意來,我們住著也更舒心。”村民黃家寧的感受道出了村民的心聲。

  從“點片淨”到“全域淨”,從閑置資源到“活躍資產”,黃花灣的實踐印証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龍南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葉建根表示:“黃花灣的‘四融一共’模式,核心在於打通了生態價值向經濟、社會價值的轉化路徑,為同類地區的鄉村振興提供了可借鑒的樣本。”

  如今,蓮塘村黃花灣青山依舊,綠水長流。這個曾經的“空心村”,正以全新的面貌,講述著一個關於鄉村鄉愁、發展與希望的新故事。在這裡,老屋不再只是記憶的載體,更成為了連接過去與未來、傳統與現代的橋梁,見証著一方水土的華麗蝶變。(劉新權 李林烜)

  有了數字化 鄉村更智慧

  天色漸晚,見兒子兒媳還沒回家,83歲的王來聖和妻子不由得有些焦急。兒子兒媳每天去到隔壁鄉鎮務工,回家要一段時間,2個孫女在外讀書,家裡就剩下他們老兩口。

  “大爺,你們的晚飯到了。”正當老人為晚飯發愁之際,村裡的志願者提著幾個飯盒走了過來,“今天廠裡有點事了,您兒子兒媳要晚一點回來。怕你們餓肚子,他們提前用手機在村裡的‘一老一小幸福院’點了晚飯。我們看到訂單,估摸著時間就給你們送餐來啦!”

  老人家住蓮花縣高洲鄉高灘村沖分村小組,離“一老一小幸福院”有近6裡路。去年9月,村裡的“一老一小幸福院”養老助餐服務接入數字鄉村平台,行動不便的老兩口想吃什麼,兒子隨時登錄“雲上翼村”App訂餐,一葷一素一湯隻需3元,志願者會送餐上門,便宜又快捷。

  坐落於武功山脈玉皇山腳下的高灘村地處蓮花縣最北端,距離縣城34公裡。初冬的高灘村,青山掩映下街道兩旁的建筑錯落有致,遠處高山雲霧繚繞。美麗村庄背后,一張數字化的網絡正讓這個地處偏遠的鄉村變得更加智慧,不僅城鄉間的距離悄然拉近,也重新定義著村民的日常。

  “你看,這是AI監控點位,具有車輛識別、火災預警、垃圾上報等功能。”中國電信蓮花分公司項目負責人李偉指著村口的一個高清監控攝像頭告訴記者,這樣的點位,村裡共安裝了28個,覆蓋公共區域、關鍵路口,實時監測治安環境並聯動聯防聯控。

  走進高灘村委會,牆上“數字鄉村賦能基層治理”的導覽圖格外醒目。登錄高灘村金灘雲塢智慧管理平台,鄉村概況、鄉村服務、鄉村安防等模塊功能清晰。

  數字鄉村是鄉村振興的戰略方向,也是催生鄉村發展內生動力、推進鄉村治理轉型、提升鄉村生活服務水平的現實需求。2022年起,中國電信萍鄉分公司積極助力高灘村數智化建設,通過搭建以5G、物聯網、GIS、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的數字鄉村平台,全面匯聚農業農村生產、經營、管理、服務等多領域數據資源,構建了以“一個中心、六大服務、N類應用”為核心的數字鄉村大腦。

  “穿藍色衣服的小朋友,請立即回到安全區域。”日前,高灘村網格員利用智慧鄉村5G平台進行防溺水巡查時,發現有兒童正靠近高灘水庫,遂使用雙向對講模塊進行遠程喊話,勸導其遠離危險水域。

  今年6月,在電信部門的支持下,高灘村搭建智能監測預警系統,進一步整合監控、預警、數據分析、應急響應等功能,全天候對風險高、易發生事故的水域進行智能預警、精確管控。

  “以往靠巡防隊員徒步巡查,往往存在盲區。現在借助數字化手段,讓‘數字跑腿’取代‘人工跑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高灘村黨支部書記助理鐘威滑動著手機端的實時監控界面介紹,該系統運行以來,在重點水域的2個監控點位共自動語音播報勸離千余次,及時制止涉水群眾200余人次,未發生一起溺水事故。

  借助數字鄉村平台,高灘村已實現村務村情“一網知曉”、村務服務“數據跑路”、治安環境“一眼可查”、惠民聲音“傳進千家”。

  高灘村紅色底蘊豐厚,被譽為“引兵井岡決策第一村”。這裡生態環境優美,擁有全國農耕文化實踐營地——吉內得國家稻田公園。近年來,該村通過引入先進的數字技術和智能化應用,極大提升鄉村治理水平的同時,推動農業生產、鄉村旅游更加現代化,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

  李偉告訴記者,高灘村將紅色歷史文化資源融入數字鄉村平台,吸引游客線上參觀﹔在紅色景區,依托天翼雲眼AI攝像頭,通過5G直播導覽、VR實景地圖、二維碼講解等數字化應用,豐富游客體驗,推動鄉村特色旅游發展。僅高灘紅色研學教育基地每年接待游客約2萬人次,帶動民宿餐飲等配套收入超過20萬元。

  在吉內得國家稻田公園富硒稻米種植產業基地,採集氣象、土壤、水質、作物長勢、病虫害、地理位置數據及生產信息的農業四情監測站被置於田塊中間。據介紹,高灘村數字鄉村平台接入基地智慧農業管理系統后,可以為當地農業生產提供精細化種植、標准化生產、智能化控制、數字化管理、病虫害預警等全方位服務,村民增收更有保障。去年,高灘村集體經濟收入達45.6萬元,今年預計可達55萬元。(本報全媒體記者 曹小武)

(責編:邱燁、毛思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