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好“微小事”織密“幸福網”
——豐城劍南街道以民生溫度彰顯治理精度
“以前澆地要扛著水管跑半裡地,現在開關一擰,清水就順著溝渠流到地頭,這日子真是越過越舒心!” 在江西豐城市劍南街道上淇社區,村民黃大爺望著浸潤沃土的清泉,眼角的皺紋裡都漾著笑意。
精准破題,讓農田“喝”上及時水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這不是挂在牆上的標語,而是劍南街道干部記在心上、落在行上的准則。
針對轄區群眾反映最強烈的農田灌溉難題,街道聚焦灌溉“最后一公裡”的堵點痛點,精准施策。淇湖村十甲組、上淇社區門樓等村組的600畝農田,曾因溝渠淤塞、管網不暢陷入灌溉困境。街道組織力量清淤疏浚老舊溝渠,科學優化灌溉管網布局,僅用有限投入就讓干涸的農田重煥生機。
“這下放心了!”望著潺潺流水,種糧戶們緊鎖的眉頭終於舒展開來。
精准治理:讓小區“靚”出新容顏
“小區牆面漏水滲到家裡,樓下停車亂成一鍋粥,物業費交著心裡堵得慌”——這曾是唯美玉龍紫園、天祺家園居民的“心頭病”。
面對物業服務缺位問題,劍南街道沒有搞“一刀切”,而是組建專項工作組,帶著民情日記本逐戶走訪摸排,為每個小區量身定制“問題清單”“整改台賬”。
對唯美玉龍紫園,重點協調物業修復滲漏牆面,合理規劃增設停車位與充電樁﹔對天祺家園,集中整治亂搭亂建亂象,督促物業配齊安保與保潔人員,加強社區綠化養護。
“現在小區樓道干干淨淨,停車不用搶車位,這物業費花得值!”東門社區居民王女士的感慨,道出了兩個小區百余戶居民的共同心聲。
細節暖心:讓生活“暖”在點滴間
民生改善的刻度,就藏在群眾生活的細節。
從上淇社區埠下曾家組的“吃水難”到“龍頭一開清水來”﹔從豐撫線津頭段的“摸黑走夜路”到“路燈亮堂心不慌”,劍南街道用一件件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事,拉近了與群眾的距離。
埠下曾家組、津頭新村等村組的居民,多年來受困於自來水不通的難題,街道干部一次次對接豐城市自來水公司,反復協商管線鋪設路線、入戶安裝標准等細節,終於讓清澈的自來水流進千家萬戶。
豐撫線津頭至羅坊段、羅坊至張家公路的路燈安裝工程,沒有追求“高大上”的設計噱頭,而是選擇實用耐用的節能燈具,當夜晚的燈光照亮群眾的回家路時,溫暖的不僅是腳步,更是民心。
溫情守護:讓關愛“達”心坎上
“一老一小”牽動萬家心,劍南街道將民生服務的觸角延伸到最需要的地方。
南郊社區的小廣場上,新配備的老年健身器材成了“香餑餑”,老人們在這裡打太極、練器械,再也不用為“無處鍛煉”發愁﹔暑期的龍光社區、新海洋社區書屋裡,孩子們伏案閱讀、參與興趣活動,安全舒適的學習場所,解了家長們的“看護難”之憂。
在關愛特殊群體方面,街道聯動社會力量送出專業關懷:聯合愛爾眼科醫院開展“情暖老兵·守護光明”公益活動,為退役軍人及家屬提供免費眼科檢查和診療建議﹔聯系紅十字會醫院在劍橋公館設立義診點,針對骨傷、疼痛等老年常見病提供專科服務,把健康送到群眾家門口。
這些細致入微的關懷,讓特殊群體感受到了別樣溫暖。
底線筑牢:讓安全“護”在關鍵處
安全是民生的底線,劍南街道以“小投入”筑牢安全屏障,為群眾撐起“安全傘”。
金色夕陽老年公寓的消防通道被佔用,街道多方協調后拆除違建,重新打通生命通道,確保救援車輛能順利通行﹔針對幸福家園小區高空拋物這一“懸在頭頂的隱患”,街道投入2萬元安裝12個高清攝像頭,既震懾了不文明行為,又為事故追溯提供保障﹔新海洋社區在電廠生活區修建的30平方米公共廁所,不僅解決了群眾散步鍛煉時的“如廁難”,更貼心配備無障礙扶手與坡道,讓殘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體感受到滿滿的善意﹔劍南社區金馬二期等小區新建的50米充電棚,規范了電動汽車充電秩序,有效化解了“飛線充電”的安全隱患與車主的充電焦慮。
文化潤心:讓歡笑“漾”在社區裡
文化惠民無需“大場面”,群眾參與才有“真熱鬧”。
劍南街道精心策劃多場“百姓大舞台”活動,不邀明星大腕,讓居民當主角、唱大戲。唱歌、跳舞、戲曲表演、樂器演奏……最質朴的表演傳遞生活的喜悅,台下觀眾的掌聲與喝彩聲此起彼伏。
這些看似“小打小鬧”的文化活動,不僅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搭建了鄰裡交流的平台,讓社區活力在歡聲笑語中不斷迸發。
沒有大開發的喧囂,沒有大項目的光環,劍南街道卻在“辦好微小事”的務實行動中,詮釋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從修復破損路面到整治背街小巷,從調解欠薪糾紛到組織文化活動,一樁樁“微行動”,踐行的是“群眾利益無小事”的庄嚴承諾。(朱正、譚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