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人民日報看江西

在系統性變革中展現新作為、實現新突破

——二〇二五媒體融合發展論壇發言摘編

2025年11月27日08:3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著力構建三維融合傳播新體系

甘肅省蘭州新區黨群政法和社會工作部副部長 王曙崢

蘭州新區既堅守黨管媒體的原則,又充分激發市場活力,走出了一條具有國家級新區特色的媒體融合之路。

在具體實踐中,著力構建三維融合新體系:一是建強自主平台,夯實傳播矩陣。堅持“宜融則融、能融盡融”原則,圍繞“新聞+政務+服務+商務”功能定位,打造以蘭州新區客戶端及“蘭州新區發布”系列平台為主的“報、網、端、微”全媒體矩陣。借助“外眼”“外嘴”“外媒”加強國際傳播,講好中國故事。通過與中央媒體、省級媒體和商業平台合作,實現傳播資源高效整合與優化配置。二是聚焦內容創新,強化品牌意識。將內容建設作為根本,從單向文字輸出轉向視頻化敘事表達,爆款產品與全網傳播量顯著增長,“蘭州新區發布”微博號影響力躋身全國四強。三是深化市場運營,實現自我造血。構建完整市場化運營體系,融媒體公司業務從傳統廣告拓展至新媒體領域,已實現穩定盈利與良性循環。

我們將堅持“內容為魂、精品為要”,創新運用互聯網語態、年輕化敘事與情感化表達。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用海外受眾易接受的方式講好新區故事。加快智能媒體平台建設,使主流價值傳播更廣、更深、更遠。

(人民網記者劉穎婕整理)

做強文化產業,更好服務經濟發展

江蘇省蘇州市廣播電視總台(集團)黨委書記、台長、董事長 沈 玲

今年1—10月,蘇州市廣播電視總台(集團)重點新媒體產品全網傳播量達140.6億,話題303次登上微博、頭條、抖音熱搜,這樣的傳播效果背后是我們打造的“1+4+N”全媒體傳播體系。這一體系以重點客戶端為核心,聯動微信、微博、抖音、今日頭條4個平台的頭部賬號,輔以N個“專精特新”垂類賬號,目前各類新媒體粉絲(用戶)總數突破9000萬,培育出3個千萬級抖音號、5個百萬級微信公眾號和微博號。

在產業布局上,我們構建了媒體經營、技術服務、演藝演出、文化創意、股權投資等多元產業格局。重點運營長船灣青年碼頭運河劇場、中國電影資料館江南分館和橙天LIVERSE音宇宙三大項目,全年訪客超1000萬人次。依托“一園三區”,以“廣電+”賦能文商體旅農健,培育“傳媒之夜”“村咖”等服務消費IP,打造多元消費場景。

我們將立足主責主業,延伸產業鏈條,更好發揮文化新業態、新消費、新服務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堅持“以用戶導向為牽引、以內容創新為根本、以融合傳播為驅動、以科技創新為支撐、以深化改革為保障”的方法路徑,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

(人民網記者劉穎婕整理)

打造“全渠道、精准化”傳播新生態

江西省宜春市委宣傳部副部長 李 戈

在深化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的浪潮中,基層主流媒體破局突圍的關鍵在於堅守“內容為王”與“創新為要”的辯証統一,著力構建“全渠道、精准化”的傳播新生態。

宜春市萬載縣是“花炮之鄉”,當地引導融媒體中心積極融入“煙花+文旅”的大文宣格局,推動文旅融合轉型升級。

以內容創新激活傳統產業:用6機位+2個高空無人機、穿越機,對古城每周煙花秀、每月焰火表演開展多平台直播,打造沉浸式體驗並聯動主流媒體擴大影響﹔線上線下協同強化“看煙火就來萬載”IP,借短視頻互動、熱點話題推動內容“出圈”﹔“智慧萬載”客戶端通過購票福利、粉絲群增強用戶黏性,帶動夜間經濟。萬載縣去年旅游接待2953萬人次,同比增長41.2%。

今年7月啟動的江西“贛超”足球聯賽,我們組建專班搭建“十端百號”傳播矩陣,400余條短視頻、600余篇推文獲超400萬次瀏覽。通過“零距離”直播、專業點評、互動送周邊拉近與市民距離,直播間成“全民聊贛超”陣地。“宜春潮”客戶端設三大互動入口,總參與量超1000萬次,單場搶票訪問破100萬次。高熱度的互動讓宣傳不再是“單向傳播”,而是“雙向賦能”。

(環球時報記者丁雅梔整理)

以系統思維推進媒體深度融合

湖南省邵陽市委宣傳部副部長 楊文國

在媒體格局深刻變革的今天,我們以系統思維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將“頂天”的格局與“立地”的堅守有機融合,探索出一條主旋律響亮、地方故事動人的傳播新路徑。

最好的故事,扎根於最基層的實踐。記者反復蹲點,捕捉帶著汗漬與光芒的細節,使邵陽故事通過央媒的聚焦放大,形成“央地協同”的傳播長尾效應。

面對國際輿論中的“產能過剩論”,當地媒體走進邵東打火機車間,以“一元打火機二十年不漲價”揭示中國制造的韌性與智慧。

在政策傳播方面,善於轉化命題表述。當“雙減”政策在邵陽落地,便轉化為街舞教室裡滋養鄉村兒童自信的實踐,轉化為“火箭少年”科技報國的理想……這些個體故事與時代同頻共振,立體呈現了素質教育的邵陽探索。

我們還致力於實現破壁共鳴。在“湘超”聯賽宣傳中,將“寶古佬”精神轉化為可感知的文化符號,抖音平台瀏覽量高達500萬﹔將應急廣播升級為助農“空中市場”,讓傳播力轉化為生產力。

展望未來,我們將繼續以融合之姿應變求新,拓展“媒體+”模式,深化技術應用,在構建主流輿論新格局中貢獻更多基層智慧,讓中國故事在邵陽實踐中綻放更璀璨的時代光芒。

(環球時報記者丁雅梔整理)

立足文化稟賦,探索融合新路徑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王春梅

庫車市以傳承弘揚龜茲文化為切入點,探索媒體融合傳播新思路、新路徑,推動文化軟實力轉化為發展新動能。

庫車市堅持國內與國際傳播協同發力,與20多家媒體建立合作,實現選題共研、內容共創﹔構建“1個縣級融媒體中心+N個融媒工作站”格局,激活基層傳播力量﹔並舉辦龜茲學年會、“絲路友好使者”盛典等活動,邀請海外媒體和學者參訪,展現真實立體的庫車形象。

探索“融媒+文旅”融合路徑,讓文化資源“活起來、火起來”。庫車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自2023年起推進歷史文化街區“微改造、精提升”,推動龜茲博物館、數字展示中心等重點項目落地,實施清代城牆遺址修繕,讓古韻煥發新生。

今后,我們將立足文化稟賦,構建以“精品內容為核心、多元推廣為路徑、全域傳播為目標”的品牌體系,打造具有辨識度的融媒矩陣,以“小切口”實現“大傳播”。深化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推進新聞宣傳和網絡輿論一體化管理,提高主流輿論引導力。增強“融媒+文旅”“媒體+服務”等業態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推動從“辦廣電”向“辦文化、辦產業”躍升,讓主流聲音不僅傳得遠,更立得住、扎得深。

(環球時報記者丁雅梔整理)

打出“內容+服務+產業”組合拳

福建省龍岩市融媒體中心主任、總編輯 陳長幫

傳媒新質生產力的培育,本質上是機制重塑、內容創新和技術革新的系統協同。在這一過程中,要堅持用戶導向,構建以“服務”為中心的傳播生態。本著“用戶在哪裡,主流媒體就要在哪裡”的原則,我們堅持做強“龍岩快報”“早安龍岩”等品牌欄目,打造了粉絲超700萬的新媒體矩陣。

在重大主題報道中,我們探索出了“五個一”與“三件套”模式。“五個一”指針對重要題材生產一條報紙新聞、一條廣播電視新聞、一條微信推文、一條短視頻、一條對外宣傳報道。“三件套”指記者參加重大活動報道時完成一條時政消息、一條活動亮點新聞、一條評論。讓新聞報道更有深度、更具特色,在社交端、國際傳播端等形成矩陣傳播。

傳媒領域的新質生產力培育,要在理論上鑄魂定向,在技術上聚能提效,在傳播上精准觸達,以塑造更加健康有序、主流佔優的傳播新生態。要堅持移動優先、數據驅動和AI賦能,建設採編指揮系統和全媒體生產平台,推動“一次採集、多種生成、多端分發”。要樹牢用戶意識,以本地資訊、本地服務為突破口,通過品牌欄目、文旅直播、電商聯動等方式,打出“內容+服務+產業”的組合拳。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牛朝閣整理)

依托主流媒體平台參與基層社會治理

江西省萍鄉市新聞傳媒中心(傳媒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編輯 歐東兵

我們按照“新聞+政務服務商務”理念,依托主流媒體平台和品牌,參與城市現代化治理和基層社會治理,拓展媒體發展空間。突出本土化,強化互聯網思維和用戶思維,以“內容深耕創新、技術賦能提質、服務升級聚能”的三維路徑,促進媒體全要素生產力大幅提升,切實提高傳播力、影響力。

2022年,萍鄉市主城區排水系統提質增效系統化治理工程(一期)項目啟動。該項目涉及區域廣,給居民日常生活及交通出行帶來一定影響,做好輿論引導工作尤為重要。我們主動謀劃,在“今彩萍鄉”客戶端推出市主城區排水系統提質增效系統化治理工程雲平台。上線以來,雲平台持續發布通知通告、有效監督信息、VR現場全景視頻等內容,處理各類有效投訴1300余條。這是萍鄉首次在重大民生項目建設過程中,通過構建數字化指揮智慧大腦中樞,結合線下進社區活動,探索建設職能部門和主流媒體協同處理社會事務機制。

中心目前正打造落地智能融合“策採編發聯管評饋”一體化全媒體生產傳播系統,完善多模態媒資庫和語料庫,推動內容生產傳播向“人力主導、智能驅動”跨越。讓傳播更貼近群眾需求,才能構建網上網下、內宣外宣一體的主流輿論新格局。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牛朝閣整理)

破除資源壁壘,精准服務用戶

山東省濱州市新聞傳媒中心主任,濱州傳媒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 趙敬源

濱州市新聞傳媒中心是全國60家地市級媒體改革的試點單位之一,經過近3年融合改革探索,形成了系統性變革的“三加一”模式,經營收入連續兩年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長。

搭建中央廚房,以技術賦能流程再造。建設“中央廚房”採編指揮生產系統,改變各媒體封閉運行、自給自足的情況,實現一支隊伍服務多個平台,實行“統一指揮、系統策劃、一次採集、多元生成、內容共享、新媒首發、多端發布”的運作模式﹔聚焦多功能客戶端建設,做強新型主流媒體。媒體新質生產力的重點是互聯網思維下的功能轉型,我們的客戶端必須讓群眾想用、愛用,才能了解用戶需求,為當地的社會治理能力提升和社會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提供數據支撐﹔破除資源壁壘,建立起社會化大生產機制。媒體融合使媒體生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我們對濱州地域內的市直部門和縣市區進行分類,分別組建了政務中心、財經中心、民生中心和文教中心,對用戶進行精准服務﹔打造融媒特色文化,促進“身融”到“心融”。我們聚力打造“忠誠正心、團結向心、專業匠心、溫情暖心”單位文化品牌,多維度推進中心文化建設,促進人員融合和效能發揮。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牛朝閣整理)

轉變角色,走出一條突圍之路

四川省綿陽市新聞傳媒中心黨組副書記、總編輯 胡瀅曄

當前,媒體融合發展進入深水區。我們堅持打破傳統路徑依賴,在向下扎根中強化核心競爭力,在向上生長中拓展轉型支撐力,努力走出一條突圍之路。

轉變角色,打破媒體邊界,向城市優質資源“運營商”轉型。在“川超”中,我們不僅做好宣傳報道,更作為綿陽賽區獨家運營商,全面參與賽事組織與市場開發,掌握運營主動權,進一步轉型升級為賽事的“主辦方”與“策劃者”。

深耕內容,放大傳播效益,樹牢“有聲量才有分量”意識,通過在地化公益服務贏得用戶。我們創新推行建設性輿論監督“四種形態”,涵蓋現場幫辦、公開曝光、內參究因與直播對話﹔發起“城市合伙人”行動,打造“助你團圓”網絡尋親平台,開辦“涪江觀察開講啦”公益講座,搭建起媒體服務群眾的連心橋。

拓展賽道,重塑商業版圖,佔領新興陣地,提升商業變現能力。劃分“大政務”“大商務”“新技術”“傳統印務”等經營賽道,推動採編經營“兩分開、兩加強”,開發“創意策劃+活動執行+全媒傳播+效果評估”集成服務,積極布局影視制作、MCN機構、電商直播、文旅IP開發等領域,逐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媒體業態體系。

(本報記者桂從路整理)

(責編:毛思遠、邱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