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6·5”世界环境日来临之际,记者奔赴江西省城乡、矿山,采访干部群众生态环境保护的新理念新举措——

擦亮生态底色 赋能美好生活

2020年06月06日07:47  来源:江西日报
 

寰宇万象公园环境怡人。 记者 陈 璋摄

关停10座小水电后,罗湾乡生态环境质量明显上升。 记者 宋思嘉摄

南昌市青山湖区京东镇寰宇万象公园建成让十几万居民直接受益

千亩沼泽变身城市“绿肺”

本报记者 陈 璋

“你看,住在这么漂亮的公园旁边,打开窗户就见风景,下楼散步就是广场,别提有多舒心。”6月1日上午,站在自家阳台上,南昌市青山湖区京东镇世纪风情小区业主黄先生指着不远处向记者说。

黄先生所说的公园名叫寰宇万象公园,这也是南昌市幸福渠改造项目中的一号公园。公园北起艾溪湖南路,南至洛阳路,西邻京东大道,东达月坊湖路,占地1200亩,2019年底建成后,与一路之隔的艾溪湖湿地公园相得益彰,组成了省城南昌最大的城市湿地公园风景区。

淤泥就地筑小岛

事实上,在过上这样的好日子之前,黄先生也吃了几年苦头。2015年之前,寰宇万象公园所在地还是一片沼泽,鱼塘、菜地、坟地和垃圾场错综分布,蚊虫密集,臭气熏天,市民每每路过都要掩鼻而行。“我们小区与这片沼泽距离很近,许多业主根本不敢开窗。”黄先生说。

“这片沼泽中原本有一条河道,是用于昌东片区排污的。时间一长,垃圾和泥沙淤积,加之缺乏管理,就成了一潭死水。”南昌市幸福渠改造项目部副经理涂世昌说。

为改变幸福水系污染现状,改善片区生态环境,2012年,南昌市组建幸福渠水域治理有限公司。2015年,改造正式开启。解放东路、北京东路、京东大道和昌东大道合围约5平方公里范围作为该项目整体建设的起步区,寰宇万象公园所在的这片沼泽是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

涂世昌介绍,为避免淤泥带来二次污染,项目部采用无害化处置方式。所有淤泥上岸后,就地进行消毒和固化,然后做堆岛处理,上面进行绿化,下面做好防渗。“现在看到的公园水面上的小岛就是这么建成的,既环保又节约。”

打造候鸟观光塔

6月1日上午,记者来到寰宇万象公园。夏日的细雨落在草地上,一股泥土的芬芳弥漫在空气中,几只白鹭不时飞来。

沿着崭新的游步道前行,周边或是廊桥,或是亭阁,湖水清澈见底。“刚过去不久的‘五一’假期,每天人流量有上万人次,极大满足了周边居民的休闲需求。”涂世昌说。

值得一提的是,公园里面还专门设置了3座候鸟观光塔,每座4层,高10余米,站在顶楼还能远眺天香园的候鸟。对此,涂世昌介绍,寰宇万象公园处在鄱阳湖-赣江-艾溪湖-天香园的候鸟迁徙通道中,“整座公园设计以湿地风光为特色,以‘候鸟保护、湿地观光’为主题,在尊重原有地形地貌的基础上,整合现有水系和堤岸,营造‘湖中有岛、岛中有塘、堤岛相连’的湿地特色风貌。”此外,公园中间还保留原有鱼塘基底,作为候鸟营巢地及觅食地,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家园。

据统计,艾溪湖以南区域分布了多个楼盘和商贸城,寰宇万象公园的建成让十几万居民成为直接受益者。京东镇招商办主任马良告诉记者,近两年,这些楼盘吸引了许多企业家置业,紧挨公园的月坊商贸城也准备打造成南昌市首个“流量经济总部”。等南昌东站建成后,这里将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

记者手记

城市建设要有民生思路

一处臭水塘,让城市环境遭了殃,更让周边居民心理形成巨大落差。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当地政府下大力气进行改造。更值得称道的是,千亩淤泥经过平整后本可以建设一线湖景楼房,但管理者充分践行生态环保理念,为居民美好生活着想,也为候鸟迁徙栖息让路,省城由此又多了一处“绿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的改善,在赢得百姓口碑的同时,更吸引了越来越多人来此置业、创业,为当地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了绿色引擎。南昌城市水资源丰富,寰宇万象公园的打造也为许多地方治水治污提供了借鉴。同时,我们也期待,城市建设要有更多更好的民生思路。

靖安县罗湾乡关停10座小水电,串起生态产业链

谋定好山水换得金满斗

本报记者 宋思嘉

对于一个常住人口刚过万人的山区小乡来说,如何做好生态环境造福民生这篇大文章?去年11月,靖安县罗湾乡舍弃眼前利益,关停位于省级娃娃鱼自然保护区内的10座小水电,为河流舒筋活血,守住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

现今,这里的河流不仅水变清了,地复绿了,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绿色生态产业的发展也已渐入佳境,优良的生态环境更让当地群众过上了好日子。

一河清水润泽一方环境

走进群山环绕的双溪村,绿茵遍野、草木欣荣。一场大雨将小村庄冲刷得干干净净,一条小河从村前流过,清澈见底,河中的小鱼慢悠悠地游来游去。

半年前的双溪村却是另外一个模样。“村里之前有个南雁水电站,装机容量520千瓦。小水电将河流拦腰截断,河流泥沙淤积、水管生锈等导致河段脱水,河水常年发黄,水流量大幅减少,村民的生活用水因之受到影响,干农活的灌溉用水也得不到保障,水稻减产减收,每到下半年枯水期更是要提前蓄水。”谈起河流的今昔,双溪村村主任罗会新感慨不已,“自从去年拆除了小水电,村里重现一河清水,小水电附近干枯的草地也复绿了,干净河水随用随有。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活真好。”正在河边洗衣服的村民们附和道:“之前,我们已有好多年不敢在这河里洗衣服了,现在在河里清洗衣服洗得可干净了,生活真方便了不少。”

双溪村是罗湾乡筑牢生态屏障的缩影。令人欣喜的是,全乡生态环境不断恢复的同时,生物多样性也持续向好。靖安县娃娃鱼研究所所长简明说:“我在研究所工作了10年,亲眼看着由于小水电截留导致水位下降、饵料减少等,野生娃娃鱼数量逐年减少,水生态环境破坏较严重。去年底以来,河里的野生鱼类越来越多,根据观测,仅野生娃娃鱼就增加了5000多尾,总数达到近3万尾。”

25亿元生态投资项目落地

“说实话,以前兴建的小水电确实带来了经济效益。但是,以牺牲绿水青山换取短期收益,子孙后代不答应;可死守绿水青山,农民难脱贫致富,让产业变‘绿’,让‘绿’变产业才是长久之计。”罗湾乡党委书记漆毛毛坦言。

今年5月,投资额达25亿元生态投资项目——集康养、观光、旅游于一体的“云水自然界”康养特色小镇项目正式落户罗湾。“在罗湾,我看到了蓝天、碧水、青山相映生辉,更看到了县乡干部守护生态环境的决心。于是,我考察一次就敲定了。项目包括白崖山景区、八角尖景区、温泉度假村、民宿、中医药博物馆等,计划3年全部建成。”项目负责人何卫强说。

这么一个投资额达25亿元生态投资项目,又给当地百姓生活和乡村经济发展带来怎样的变化呢?

已在工地应聘当保安的石境村村民范理强说:“我每个月工资2600元,4亩田租给项目方发展绿色农业,自家房子留1间自住,其余的租给项目方打造民宿,每年有1万多元租金,还有20%的分红,老伴在家负责给民宿住客做饭,每月收入有3000元。”目前,石境村有40多个村民在项目工地上班,3年项目建成后,可带动附近500个村民就业。

6月3日,在去哨前、石境、双溪等村采访的路上,记者碰到三拨前来考察、洽谈投资民宿、绿色有机农业的江苏、浙江和南昌客商。江西米斗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负责人实话实说:“我们将利用这里的好环境,投资兴建特色民宿,打造一二三产融合的健康产业。”

如今的罗湾,空气更清新、河水更清澈,水中有鱼,岸上有绿,绿中有景,一条包含有机水稻、高山白茶、民宿、大健康旅游的生态产业链已初步形成。绿水青山正化作金山银山,回馈给罗湾人丰厚的生态红利。

记者手记

用行动护卫好一方山水

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并非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搞“竭泽而渔”,生态保护也不是贫守青山绿水的“缘木求鱼”。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关键,在于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转换到绿色化的轨道上来,释放生态增量,让良好的生态环境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采访中,记者听到当地群众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好生态带来好生活”,看到最多的是浮现在乡亲们脸上的笑容。生态环保不是一夕之功,也没有套路可用。但只要我们人人都是行动者,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用行动护卫好一方山水,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这样的话,老百姓幸福的笑容一定会越来越多,人民群众的日子也一定会越过越好。

萍乡市安源区王家源村走出治理修复与综合利用新路

废弃矿山焕发生机活力

刘昶 本报记者 徐黎明

一场夏雨,让萍乡市安源区高坑镇王家源村更加清新明净、妩媚动人。放眼望去,群山环抱的山村干净整洁,一栋栋建筑错落有致,花坛、凉亭点缀其间,令人赏心悦目。谁能想到,这个曾经因煤炭而兴、远近闻名的“明星村”,后因国家关井压产又一蹶不振,被列入省级贫困村。

废弃矿山又见绿水青山

早年,王家源村以煤炭开采为主,从事煤炭及相关行业的务工人员近2万人。为支持国有企业发展,该村曾划拨土地千余亩,致使全村几无耕地。然而,在煤炭开采、运输等过程中,破坏了地表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同时产生大量扬尘,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破坏等问题。

2001年,由于国家关井压产政策的实施以及煤炭资源的枯竭,王家源村经济一落千丈,昔日的亿元村在2015年被列为省级贫困村。由于多年吃“采煤饭”,遗留了大量的破损山体和废弃矿坑,如何修复生态成为当地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当地政府痛下决心瞄准绿色转型,全力打好水土流失治理攻坚战。

“全镇关停了54家煤矿。”高坑镇党委书记刘家水说。近年来,他们落实国家矿山修复政策,针对村里环境恶劣实情,下大力气推进矿山治理、植绿复绿、道路整治等工程。在治理过程中,他们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回填弃土弃渣,建设截、排水沟,仿生态种植草皮、苗木等。一个个“伤疤”消除了,取而代之的是绿树、青草和花木,再加上常态化卫生保洁和垃圾清运。与此同时,王家源村对老旧破损房屋全部进行整治,家家户户门前花草树木郁郁葱葱,临街墙面描绘成一面面文化墙。王家源村越来越干净整洁,村容村貌也愈显清新自然。

2018年初,原住龙家冲、张公塘、紫家冲等自然环境恶劣地段的44户村民,包括22户贫困户都陆续搬进新建的易地扶贫移民搬迁安置小区。

利用废地引来扶贫产业

如今的王家源村,一幢幢移民安置房整齐划一,一条条柏油路干净整洁,一个个特色产业基地彰显出活力和魅力。

通过生态修复,王家源村已成为国家级生态村,许多村民利用村里优美环境的优势,做民宿、搞餐饮等,靠吃“乡村旅游饭”发家致富。高坑煤矿原矿区有560亩山地资源,当地通过招商引资,用7.3万块太阳能电池板覆盖,建设光伏电站,年均发电量3511.90万千瓦时,年节约标准煤7375.08吨,实现经济效益2180万元。

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得益于生态环境好转,一个个扶贫产业和扶贫车间纷纷落户王家源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杨新莉告诉记者,随着村里高压电瓷厂扶贫车间的建立,她在家门口实现了再就业,月薪3000多元。如今,她家的日子过得既滋润又充实,且不耽误照顾老人和孩子。

“王家源村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在矿山治理中,我们伸手向废矿要空间,集约土地推动产业发展。”刘家水告诉记者。作为历史上的采煤大村,王家源村已从过去的千疮百孔蝶变成美丽的山村,把昔日废弃土地利用起来,引进农业产业化养殖项目,是该村推动脱贫攻坚和村级经济发展的新路子。落户在王家源村的荷树坪肉羊养殖基地,是全省最大的肉羊养殖基地,也是当地重要的扶贫产业。王家源村委会负责人介绍,在征得贫困户的同意后,村委会把专项扶贫资金以股金方式投入该基地,目前分红总计超过10万元。

王家源村坚持不懈治理矿山,让废弃矿山披绿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走出了一条治理修复与综合利用发展道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多赢。

记者手记

生态修复不是打造“盆景”

作为全国第一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萍乡是我省化解煤炭、钢铁行业过剩产能的主战场。王家源村的成功,记者从中感悟出他们所遵循的发展理念:经过对工矿废弃地种树补绿,打造田园综合体,昔日满目疮痍的矿山变成了一片片绿水青山。引进扶贫产业和光伏产业后,这里的绿水青山又变成了金山银山,成为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主打产业,从而打开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的这条绿色通道。

对矿业废弃地污染进行修复,就是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再次利用,而不是光靠技术去打造“伪生态、实损害”工程、“盆景”项目、形象工程,还要着眼解决就业等民生问题,以此造福人类社会,实现资源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效统一。

(责编:罗娜、邱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