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田间来了“技术侠”

——江西省科技特派员助力精准扶贫

2020年06月23日07:21  来源:江西日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崇山峻岭中的瓜果园到禾苗遍插的平原地,赣鄱大地处处活跃着科技特派员的身影。他们一头连接科技创新,一头连接生产实践,积极主动地带领农民群众,走出一条脱贫致富的宽阔大道。

  说起江西省农科院万安县科技特派团成员、江西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副研究员霍俊宏,万安县韶牧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曾宪祝很是感激。2016年,由于牛栏规划不合理、饲料配比不当、养殖经验缺乏等原因,合作社养殖规模一直发展不起来。直到霍俊宏团队的出现,合作社发展出现了转机。改造栏舍、合理配比饲料、培训养牛户……合作社肉牛养殖量从原来的不到40头发展到2018年的200余头,再到2019年的300余头,2019年获纯利200余万元,带动当地150多名贫困户增收。

  针对广昌县杨溪乡杨溪村长期存在水稻种植技术不规范、优良品种少等问题,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出现水稻种子难买的问题,抚州市农科所高级农艺师饶建辉带领团队深入该村现场调查分析,帮助制定了绿色无公害优质水稻生产技术规程,推荐种植野香优航1573、泰优398等优质良种,并联系相关种子公司提供了100余公斤水稻种子。同时,指导农户利用冬闲田种植大球盖菇、羊肚菌,以此提升农田利用率,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农田有机质含量。

  类似例子比比皆是。在全省,还有1000多名像霍俊宏和饶建辉一样的科技特派员正用心、用情、用力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科技特派团富民强县工程,是我省根据科技部等五部委为加快建设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简称“三区”)本土科技人才和农村科技创业人才队伍而实施的科技人员专项计划。科技部连续五年每年支持我省选派工作经费1000余万元。该工程自2015年启动实施以来,注重整合农村科技资源,以团队下派的形式组织一线科技人员对接服务县(市、区)农林产业,形成了技术服务、技术难题发现、难题攻关、成果转化和技术培训“五位一体”的农村科技协同创新模式,促进了全省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了具有江西特色的科技特派团工作模式。

  科技特派团既有来自不同单位、不同专业的科技特派员产业团,也有同单位人员组成服务多个县某一个主导产业的法人团,也有打包服务某县多个特色优势产业的综合团,以不同形式、不同服务机制开展科技服务。据统计,2019年全省380个科技特派团为受援地企业、合作社、农业科技园区、“星创天地”引进项目350个、资金1.5亿元,培养基层技术骨干7800余人,推广转化先进农业生产技术1073项,引进新品种1286个,带动1.8万名贫困户共计增收4900余万元。

  作为脱贫攻坚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如何让科技特派员在下得去的同时又能留得住?我省先后出台《江西省科技特派团富民强县工程实施方案》《江西省科技扶贫“个十百千”工程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积极贯彻落实《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意见》,支持普通高校、科研院所、职业学校等事业单位对需要脱产开展农村科技公益服务的科技特派员,在5年时间内实行保留原单位工资福利、岗位、编制和优先晋升职务职称的政策,其工作业绩纳入科技人员考核体系;对深入农村脱产开展科技创业的,在5年时间内保留其人事关系,与原单位其他在岗人员同等享有参加职称评聘、岗位等级晋升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权利,期满后可以根据本人意愿选择辞职创业或回原单位工作。

  此外,我省还提出科技特派员“6231”年度基本工作任务,即每个科技特派员实到挂点县(市、区)开展科技服务不得少于6次,开展技术培训不得少于2次,对挂点县(市、区)农林产业的调研报告不少于1篇,通过对接农林企业帮扶贫困村不少于1个,协同创建科技试验示范基地不少于1个。(齐美煜)

(责编:邱烨、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