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一格育工匠

2020年07月01日10:11  来源:江西日报
 

新余市一家锂电龙头企业与新余学院合作开办锂电班,从大二学生中挑选合适人选参加锂电班的学习。授课教师既有高校教授,又有锂电企业技术专家。“订制”锂电专业学生,既培养了当地企业急需的锂电人才,也提高了高校学生的就业率,一举两得。

还说锂电吧。锂电新能源产业涵盖化工、机械、电子等专业,以前锂电企业技术人才只能按这些专业申报职称,但实际工作岗位业绩条件与申报条件不太对称,造成职称晋升受阻。为此,新余实行锂电行业工程师评价标准改革,建立了锂电行业职称评价独立体系和高中级工程师评委会,组织开展锂电行业高中级工程师评审工作,使锂电技术人才职称晋升被打通。

不管从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还是专业技能人才发展通道的畅通,都可以看出新余的努力,那就是:不拘一格育工匠。不拘一格,亦即改革创新,面对产业发展新形势,围绕专业技能人才的新需求,转换新思维,突破旧模式,探索新机制,建立新体系,把人才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不拘一格育工匠,这是由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决定的。当前,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矛盾突出,产业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瓶颈亟待突破。因此,迫切需要加强专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大批支撑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工巧匠。

不拘一格育工匠,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尤其学校、企业和政府作为关键环节,更应创新理念、积极探索,形成针对性操作性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推动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建设落到实处、取得实效,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产业工人队伍。此三个关键环节该如何做?

首先,创新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产业工人培养的主阵地,职业院校要探索产教深度融合新路径,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方面,新余的做法值得借鉴。他们在推进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中,采用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办法,实行校企“双主体”共同育人,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上课与上岗融通、毕业与就业衔接。5年来,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培养学生(学徒)3000余人。普通高校也大有可为,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等方面与当地产业深度融合。新余学院围绕当地钢铁、新能源等产业,形成了新能源材料与工程类、装备制造类、光电信息通信技术类、经济管理类和文化创意类5个特色专业集群,同时实行“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融合改革试点”、与省外高校联合培养适合本地产业的研究生等,就是很好的探索。

其次,提升企业专业技能人才素质。作为用人单位,企业对产业工人素质影响深远。能不能转变思维,找到全新的人才素质提升通道;能不能打破常规,给工人提供更好的学习途径,决定着企业的未来。因此,企业要主动作为,向普通高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攀亲”,形成人才培养新机制。比如,新钢公司与江西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开设14个现代学徒制班,培养产业工人700多名;赣锋锂电与新余学院合作开办锂电班;新型建材企业与新余学院合作建立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基地;当地企业在沿海发达地区建立10余家“研发飞地”。这些,都为产业工人提供了普惠性、均等化、贯穿职业生涯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此外,还可深化小改革、小发明、小创造、小设计、小建议等“五小”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激励工人立足岗位、提升技能。

再次,创新专业技能人才发展制度。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体制机制方面障碍,这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伸出“有形之手”,积极开拓创新,搭建企业员工成长成才的优质平台。在省市有关部门推动下,去年新钢公司争取到全省企业自主认定职业技能等级试点,从而打通了工人职称晋升通道,激发了职工的创业热情。锂电行业工程师评价标准改革,也是省市有关部门的创新之举。除了打破产业工人职业晋升、职业转换等限制,还要创新技能导向激励机制,使高技能人才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如此,各方不拘一格,共同发力,才能提升产业工人技术技能整体水平,为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的工匠基础。(胡光华)

(责编:罗娜、邱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