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江西频道“国庆中秋长假| 家国满怀”系列报道八

江西兴国:扶贫车间 美!

陈逸飞 陈鹏

2020年10月09日20:30  来源:人民网-江西频道
 

这边制作耳机与手机连接头,那边链接线控、听筒……

10月3日,国庆假日第三天,在江西兴国县东村乡的忠兴电子厂扶贫车间,工人们正在熟练地操作机器忙生产,整个车间热火朝天。

“今年国庆长假,很多外地打工的都回家过节来了,我只放了两天假,就赶过来加班赶制订单了,虽然辛苦,但他们都很羡慕我呢。在这工作,不仅离家近,工资也挺高。”正在车间忙碌的赵琼英说,扶贫车间为广大群众搭建就业平台,让留守妇女在家门口转变“产业工人”,既增加了她们的工资性收入,又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今年31岁的赵琼英是东村乡春江村的贫困户,在扶贫车间已经上了近7年班。此前,她跟丈夫一直在外地打工,2013年,因为要照顾小孩和家里的老人,只能辞工回家,经济重担压在了丈夫一人身上。正当赵琼英陷入“两难”之时,帮扶干部介绍她到扶贫车间工作,实现“家门口”就业,顾家挣钱两不误。如今,赵琼英平均每个月都有近4000元的工资收入,用她的话来说,就是“扶贫车间让她遇上了‘两全其美’的好事!”

忠兴电子厂主要生产耳机、数据线等电子产品配件加工,产品销往海外。在该扶贫车间,像赵琼英一样实现“家门口”就业的共52人,其中贫困户14人,他们每个月通过务工可实现增收2000-4500元不等。

“现在方便了,不用出远门,在家门口就能工作,孩子带了,钱也挣了,扶贫车间真是太好了!”赵琼英高兴地说,扶贫车间’的建成,帮助贫困户搭建了实现稳定增收的就业平台,是实现脱贫攻坚总体目标的有力支撑,让贫困群众手捧‘金饭碗’用实际行动劳动致富。”

脱贫攻坚中,为了做到“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兴国县积极探索让贫困劳动力解决照顾家庭和务工增收两难问题,为此大力发展扶贫车间,走出了一条脱贫增收的好路子。该县充分利用服装纺织、电子、农产品加工、手工工艺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特点,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乡镇(村)闲置土地、房屋创办或领办“扶贫车间”,推行“项目到村、岗位到户、技能到人、政策到家”,使企业和贫困村无缝对接,吸纳贫困人口进企业务工,让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增加收入,摆脱贫困,从而实现“群众赢、企业赢、产业赢”。

为把项目送到村,兴国县在全县规划建设了180个扶贫车间。扶贫车间由当地政府引导创办,确保高质量建设,每个“扶贫车间”占地面积不一。“在我们县,创办扶贫车间需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就业门槛低,技术要求低,中老年人能干,带动至少5名贫困劳动力;二是增收效果好,能保证从业人员的基本收入,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三是工时灵活,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兴国县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为推动扶贫车间建设,该县出台奖补政策,以发放的月工资为依据,每年年底补贴一次,每个扶贫车间每年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8万元。对稳定运行且持续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10人以上(含10人)且务工1年以上的扶贫车间,还可给予不超过10万元的一次性建设补助资金。

同时,在推进就业扶贫过程中,该县创新举措,努力探索扶贫车间建设新路子。兴国县埠头乡结合实际,创新推行“扶贫车间+儿童托管”的扶贫模式,成立明旺制衣扶贫车间,引导当地贫困户就近就业。在车间内开设了儿童托管中心,并配备各类玩具、图书等,儿童放学后送往该车间,由企业聘请幼儿园教师负责照顾,既解决了贫困户接送小孩的问题,又不影响贫困户上班时间,确保贫困户务工收入稳定。像这样的扶贫车间该乡共建有4个,吸纳贫困劳动力30余人,实现月人均收入达1500以上。

稳定就业一人,脱贫致富一家。目前,该县180家“造血”式“扶贫车间”,已带动贫困劳动力2070人实现就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车间的设立,把就业岗位带到贫困户家门口,有效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拓宽了群众的增收渠道,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提供了新路子。

(责编:毛思远、邱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