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记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获得者徐万年

2020年10月20日16:49  来源:江西日报
 

徐万年在基地察看桑叶生长情况。

东津水电站下游,潺潺崇河之畔,山环水绕的修水县马坳镇黄溪村,散发着静谧祥和的气息,集中连片的别墅、纵横交错的柏油路与村口葡萄园、桑园相映成趣。

十多年前,黄溪村却是另一番景象,荒芜的稻田,破烂的房屋,村干部五年没有发工资,村里负债200多万元。2015年,黄溪村建档立卡贫困户66户227人,贫困率达7%。

黄溪村破茧新生,得益于村民选出了好书记徐万年。10月17日,在徐万年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之时,记者深入采访,了解他是如何把“空壳村”“薄弱村”带成“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为家乡脱贫再度出山

2008年10月,黄溪村迟迟没有完成换届选举,马坳镇党委政府负责人、村民纷纷找到原村支书徐万年,请他再度出山。

已是当地有名的民营企业家的徐万年起初是拒绝的,但一拨又一拨村民来到他家,徐万年心动了,他说:“一个人过得再好也没用,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徐万年刚上任时,对村民说:“大家一定要改变思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三至五年内把村里变个样。”

听到这话,有村民赶紧对徐万年说:“徐书记,有些话不要说得太满,村里基础太差了,我们跟着你慢慢干。”

此话不假,因为地处东津水电站下游,流经黄溪村的修河水温常年是8摄氏度,用这样的水种禾苗,稻谷产量低,村民选择弃田荒地。

走访调查后,徐万年决定从村“两委”班子、党员思想入手,先后赴上海、江苏、山东等地参观考察。2009年,村“两委”班子来到华西村求农村发展“真经”。

从华西村回来后,徐万年为村干部建章立制:他自己不领一分钱工资、不拿一分钱补贴、不报销一分钱差旅费;村干部不参与村里的项目,不抽项目承包方一根烟,不喝他们一顿酒,不吃他们一顿饭;每月召开一次全村大会,通告村里发展情况及未来规划……

这些规章保留至今,深得人心。

算好民生账

公生明,廉生威。

徐万年在村里做事总能一呼百应,村民知道他“靠谱”,因为他心里总装着一本民生账本。

半岛型的黄溪村地处偏僻,村民到县城,只能翻山越岭,时间成本太高。修一座桥,让黄溪村接上省道304,可解决村民出行难题。

2012年,黄溪大桥开工之际,有村民说:“崇河水流湍急,如何能打桩建梁?若能把黄溪大桥建成,我倒着走9公里马路。”徐万年只是笑笑。

从第一个桥墩建成时起,全村100多名老人天天坐在村口看着徐万年,他们守望黄溪大桥,希望有朝一日也可以到外面看看。当长126米的黄溪大桥竣工后,村民方新华请来了十多年没有到过黄溪村的丈母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村委会大楼旁边的黄溪小学学生越来越少,徐万年心急如焚,他为村民算了一笔账:黄溪村每流出一名学生,村民每年就要付出2万多元的教育成本;如果全村300多名学生外流,那么村民要付出600多万元的教育成本。

再穷也不能穷教育。为了留住年轻的老师,黄溪村推出了鼓励办法和服务措施:在重要节假日邀请村民聆听老师的教育心得并给予奖励;为老师建宿舍,配备厨师和服务人员,让他们专心教学。黄溪小学越办越好,学生从2008年的几十人增加到2019年的300多人。截至2019年,全村共有大学生374名。

建设美丽家园

黄溪村有15个村小组,人多地少、资源匮乏。

2014年,徐万年着眼长远,以城镇化理念规划中心村。他把移民搬迁、危房改造、增减挂工程、新农村建设等有机结合,本着统一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的原则建设中心村,实现村民就地城镇化。

这项工作的背后,是4个村小组拆旧建新、三期240亩征地、4000多座祖坟迁出……一个个触及村民切身利益的难题,要破解,唯有想村民之所想,行动走在前。

徐万年与村干部从配套设施入手,建成了修水县首个村级自来水厂、首个村级公墓区、首个垃圾焚烧厂等,让村民感受到拆的背后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村里的拆迁工作进展顺利,无一人上访。

2019年,一个500栋连体式别墅建成,村民迁入新居,个个喜笑颜开。中心村里有超市、沼气池、休闲广场、室内篮球场等;村民没有自留地,村里建起了村级菜市场;为了方便村民锻炼,黄溪村打造了3.7公里崇河景观带……

深耕致富产业

以城镇化理念建设中心村,让农村土地更加集中连片。为了发挥土地的经济效益,徐万年把各村小组的集体土地进行“确权、确股、不确地”形式创新,以组为单位进行土地流转,实行集约化大户承包制。目前全村拥有土地耕作面积1326亩,已完成土地流转面积1150亩。

在此基础上,徐万年提出了“农业产业化、土地园林化、耕作机械化、住房城镇化、农民工人化”的“五化”发展理念和“家家有资产、户户有股份、人人有就业、年年有分红”的“四有”发展目标。

为此,黄溪村形成蚕桑、蔬菜、茶叶、花卉苗木、有机葡萄五大主导农业产业,先后建立五个专业生产合作社,采用“基地+股份+农户+公司”模式,全村发展无公害蔬菜200亩、花卉苗木300亩、茶叶500亩、有机葡萄60亩,年创收1800余万元。2019年,村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万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余元,63户贫困户如期脱贫。(记者 陈化先 文/图)

(责编:帅筠、邱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