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武宁县决战脱贫攻坚系列之“志智双扶”篇

2020年10月28日10:15  来源:人民网-江西频道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为确保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让全县贫困人口早日脱贫致富,武宁县委县政府不断探索脱贫攻坚的有效途径,把脱贫攻坚同“扶志”“扶智”紧密结合起来,全力提高贫困户自我脱贫的意愿和能力,充分激活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和自我发展潜能。

扶志——

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

摆脱贫困的首要意义并不是物质上的脱贫,而是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对于贫困户来说,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是使他们早日摆脱贫困走上致富道路的关键。武宁县委县政府多方着力,不断加强思想引导激励,充分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志气和信心、决心,使他们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

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激发贫困户主体意识。以县融媒体中心为主平台,及时向贫困群众传播扶贫政策,帮助他们树立脱贫信心,转变“等靠要”等落后观念。同时,各乡镇(街道、工业区)通过标语、政策明白卡、村务公示栏、扶贫微信群等载体,大力营造出良好的氛围,有效激发了贫困户的内生动力。

强化正向激励,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开展致富能手、道德模范、文明家庭、脱贫家庭星级评选活动,广泛宣传脱贫致富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贫困户,让他们学有榜样、干有方向,培育起“自强自立、勤劳致富”的良好风气。近年来,在电视、报纸以及网络、新媒体等宣传平台专门开始扶贫专栏,大力报道自立自强脱贫致富的先进的典型。如官莲乡西湾村九组的冷景龙,23岁因一场事故失去了右手。接下来父亲因病瘫痪在床,父亲走后不久,母亲又因脑血栓中风,不仅生活无法自理,每年还要花上一两万医药费。尽管生活不易,但冷景龙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自暴自弃。2015年被定为贫困户后,试着搞蔬菜种植。当地政府和帮扶单位多方扶持,为他送来一台耕田机,帮他争取到县残联3万元扶助资金,帮他盖起了蔬菜大棚。冷景龙的蔬菜基地由当初20亩扩种到40亩,成功摆脱了贫困。

推进移风易俗,大力培育文明新风。印发了《武宁县农村“推动移风易俗促进乡风文明工作方案》,大力实施“1234”工程(一个重点、两支队伍、三项行动、四大建设),全力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工作,积极打造美丽宜居、民风淳朴、崇尚文化的文明家园。启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工作,成功选取鲁溪镇、清江乡、甫田乡、宋溪镇、罗坪镇等5个乡镇作为先行试点后,在全县各乡镇全面铺开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工作。成立乡风文明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文明实践活动,培育社会文明风尚。深化文明村镇(社区)创建活动,官莲乡东山村、巾口乡上畈村、宋溪镇王埠村、澧溪镇北湾村、鲁溪镇梅颜村、新宁镇花棚村、甫田乡外湖村等7个乡镇荣获第六届江西省文明村镇的荣誉称号。通过系列举措活动,不仅有力推进了乡风文明建设,同时也为脱贫攻坚提供了精神动力。

建立公德银行,从思想上拔掉穷根。创造性的建立“公德银行+公德超市”,以家庭为储户单位,与脱贫攻坚、环境整治、文明新风相挂钩,实行积分制,定期在“公德超市”兑换物资奖励,变以前干部“上门送钱送物”为群众“自身努力积分兑换奖励”,不断激发贫困群众自身潜能,从思想上拔掉穷根。同时,实施反向约束。对好吃懒做、等靠要等行为,在“公德银行”予以扣分;对不赡养老人等行为,及时批评教育,直至运用法律手段惩戒。力求从根本上消除一些地方存在的贪图安逸、安于现状、游手好闲、嗜酒赌博等歪风陋习,避免因不良风气而产生致贫返贫现象。目前,全县建有“公德银行+公德超市”21家。如罗溪乡坪港村,改变以往送钱送物的帮扶方式,实行爱心积分奖励制度。该村村民可按照人居环境、政策知晓、勤劳致富、家庭美德、发展就业、移风易俗等标准评定获取积分,一个积分折合人民币1元,到“公德超市”兑换等值的生活物资,在全村形成了“脱贫靠自己、勤劳最光荣”的良好氛围。

开展感恩教育,铭记党的恩情。以村为单位,结合七一、国庆、合作社分红等重要节点,广泛开展“三讲一评”颂党恩活动,引导贫困群众熟知扶贫政策、明白自己受益情况,铭记党的恩情。如石门楼镇河垅村九组贫困户七十多岁的熊未星,他一家五口,自己听力残疾,妻子口齿不清,儿媳患有糖尿病,孙子在读大学。家里全靠儿子一人务工维持,生活十分困难。熊未星家2014年纳入贫困户后,享受了系列扶贫政策:纳入了低保,分到了安置房,政府为他代缴农村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孙子通过雨露计划解决了就学困难等,熊未星一家生活有了根本好转。

扶智——

从“无力脱贫”到“能够脱贫”

整体素质和能力偏低,是致贫的重要原因,也是他们有效摆脱贫困的严重束缚。“授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武宁县委县政府结合全县实际情况,扶志与扶智齐头并进,大力开展教育扶贫和科技扶贫,使贫困户不仅有脱贫的意愿,而且还有脱贫的能力,使贫困户从“无力脱贫”转化为“能够脱贫”。武宁高度关注家庭贫困学生,不断加大教育扶贫力度,不断提高贫困人口教育水平,全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全面覆盖落实帮扶政策。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大学全覆盖的教育资助体系,对在全县就读的所有贫困户子女实现帮扶全覆盖。全力落实好国家教育惠民政策,建立完善国家资助、助学贷款、社会助学、学困帮扶等多种形式并存的济困助学体系,保障所有贫困学生实现就学梦。仅在2019年,全县累计发放各类教育资助金1555.13万元;累计发放助学贷款267.7万元,惠及贫困学生33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学生85人;多渠道引进社会助学金100余万元,惠及贫困学生150余人次。同时,全力做好控辍保学工作,建立控辍保学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织密依法控辍、合力控辍的网络,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零辍学”目标。

解决短板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农村是教育发展的短板,武宁加大投入固根基,优化师资提质量,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有“好学校”“好教师”。加大乡村学校硬件投入,仅在2019年,便投入711万元,实施薄弱学校改造项目16个,其中改造校舍6000平方米、运动场12400平方米,建设围墙1190米、护坎2500平方米,乡村学校校容校貌有了较大改善;投入4490.67万元,实施乡村学校教育装备提升工程,为乡村学校建设专递课堂24个,添置计算机1649台、班班通设备460套、图书28万册和其他仪器设备。全县“校校通”“班班通”比例均达到100%,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开通比例达85.5%、学生网络学习空间开通比例达82.2%,“三通”比例均超过同期全省平均水平。扩充乡村教师队伍,近三年新招录教师692人,其中安排652人到乡村学校任教。推进城乡教师交流,近三年共选派102名县城优秀教师到偏远乡村学校支教,安排乡村教师到县城学校跟班学习、顶岗学习180余人次。通过城乡教师交流,促进了乡村学校教育理念的更新、乡村教师业务素养的提升。

开展活动彰显人文关怀。根据教育扶贫要求,县直小学、一中初中部、二中与乡镇结对帮扶学校进行沟通,安排送教下乡活动,与乡镇学校开展“一对一”对接。全县各学校根据学生实际(因身体原因不能入学),组织送教上门活动。如特教学校、船滩初中、船滩小学、清江学校、官莲小学等分别送教上门十余次。各个学校还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多种多样的关爱贫困生活动。如武宁四小为建档立卡学生开展了“献爱心,送温暖”捐赠活动,船滩小学开展了"爱心点亮微心愿,精准扶贫暖人心"圆梦困难学子微心愿公益活动,船滩中学为建档立卡贫困学生举办生日晚会等。

加强科技扶贫,不断提升贫困户的劳动技能。武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科技人员在脱贫攻坚中的积极作用。通过开展“送科技下乡”“送科技进社区”“送科技进企业”以及开展各种技术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贫困户的劳动技能和科技增收能力。

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组织引导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参加技能培训。2019以来,举办产业精准扶贫技术培训班2期,培训贫困户100余人次。另一方面结合“江西农业大讲堂下基层”活动开展送科技下乡,4个宣讲小组累计开展集中宣讲26场,入户宣讲210户,现场宣讲130场,组织开展“点单式”专题技术培训9场,听取宣讲报告903人。武宁还在全县11个省级贫困村均安排了2名农业技术专家进行跟踪服务,实现了全县贫困村产业技术服务全覆盖。另外,为了普及科学技术,近两年来,武宁向社会群众发放宣传资料1300份,赠送科技类图书300余册,在全县营造了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特别是近两年来,武宁争取省科技厅为武宁县安排了油茶、果业、蜜蜂产业3个科技特派团,开展系列科技帮扶活动,起到了良好成效。科技特派团采取专家集中培训和现场技术指导等方式,开展各类培训班10余场,培训种养业技术骨干100多人,服务农民100余户,培训农民1000多人次,发放科技资料500多份,推广种、养各种新技术10余项。如蜜蜂特派团,除养蜂技术培训班外,还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罗坪镇、杨洲乡、东林乡、上汤乡、船滩镇、新宁镇等乡镇的蜂场进行现场指导。蜜蜂养殖双箱体强群生产高浓度成熟蜜技术等技术在武宁得到推广应用,提高了武宁蜂蜜的品质和价值。油茶特派团每年都在武宁新光公司举办油茶种植技术培训班,同时到基地实地为林农示范修剪技术并,引进的油茶、碧根果等新品种,产生了很好的带动作用和经济效益。科技特派团的系列科技帮扶活动,加快了科技推广和普及,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有力推进了当地的脱贫攻坚。

为了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有“好学校”“好老师”,武宁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不断优化师资力量,乡村学校校容校貌大为改善,教学质量大为提升。

武宁实行“智志双扶”,为贫困群众扶起了自力更生的志气,扬起了脱贫增收的心气,更鼓足了勤劳致富的底气,成了脱贫攻坚战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卢群 程庆军 谢飞鹏)

(责编:罗娜、邱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