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

——记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获得者、修水县马坳镇黄溪村党总支书记徐万年

2020年11月06日07:04  来源:江西日报
 

在修水县马坳镇黄溪村村民心里,家乡黄溪令人骄傲,这里绿水青山,这里产业兴旺,这里人心齐整。

然而,12年前的黄溪却是个交通闭塞、产业匮乏、人心涣散的落后村。当地广为流传的顺口溜“有女不嫁黄溪荒”就是例证。黄溪缘何变了模样?因为,黄溪村有个好带头人,他就是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获得者、村党总支书记徐万年。这个耿直的汉子,引领了黄溪村的发展热潮。

出 山

“黄溪是根,不能忘。”徐万年时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正是心中的这份念念不忘,才有了他2008年再次担任黄溪村党支部书记的故事。

那时,但凡谈到黄溪村,十里八乡的人都会摇头:村太破,人太“皮”。黄溪村地处东津水电站下游,流经村里的河水温度常年只有8摄氏度,用这样的水种植水稻,稻谷产量低,种田不划算,村民大多选择弃田撂荒。村干部五年没有领到工资,村集体负债200多万元。2008年前的15年间,村里有60多人因违法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县乡干部一听要去黄溪村开展工作,都会皱眉;黄溪村民出门做客,一自报家门,便觉矮人三分。

2008年,村两委换届前夕,穷怕了的村民希望能有个带领他们致富的领头人,多番比较后,时年51岁的徐万年成了大家心目中的最佳候选人。他农村工作经验丰富,当过村党支部书记、副乡长;他有能力、有魄力、有见识,辞职下海开养殖公司,是当地有名的企业家;更为重要的是,他是地道的黄溪人,对黄溪有着深厚的感情,大家相信,跟着这样一位能人干,黄溪村的未来有希望!

当时,徐万年一家已搬到县城居住。黄溪村的村民打听到他在县城的住址后,一拨又一拨地上门,恳请他出山。尽管刚开始徐万年有顾虑,担心干不好对不住组织对不起父老乡亲,但面对村民们满含期待的眼神,他的心慢慢地松动了,最终决定回村参加村两委换届选举。2008年11月26日,徐万年全票当选黄溪村党支部书记。选举结果一宣布,整个村子都沸腾了,徐万年走到哪,哪户人家就会放鞭炮,简直比过年还热闹。

破 题

在徐万年看来,老百姓叫你一声“徐书记”,你就得有一颗为民的心,要干实事。

“给我三到五年,我一定让黄溪村变个样!”这是徐万年上任之初,立下的誓言。有人不看好,劝他说:“老徐啊,话不要说得太满哟,黄溪底子薄,慢慢来。”怎么办?徐万年暗下决心,要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父老乡亲没有看错人。

农村工作开展顺不顺,干群关系融洽尤为关键。刚上任的半个月里,徐万年跑遍全村,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在一言一语中,村民们敞开了心扉,徐万年也摸清了民情民意。随后,黄溪村采取了一系列“硬措施”:村干部不得违规插手工程;成立村理财小组进行财务公开;每月召开党员会、村民代表会;村干部实行坐班制度,全年考勤……

在商海打拼多年的徐万年深知,眼界决定格局,格局决定结局。黄溪村要发展,必须解放思想。于是,他带着村两委班子成员先后奔赴上海、江苏、山东等地参观考察。在华西村,村干部们都惊呆了,农村的生活还能过成这样?只有亲眼看到,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到差距。回村后,村两委班子成员坐不住了,大家形成共识:黄溪村不能继续“破罐子破摔”了,得让村民挺直腰杆过上好日子。

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村两委广泛征求党员群众意见,因地制宜确定了“五化四有”发展思路(“五化”即农业产业化、土地园林化、耕作机械化、住房城镇化、农民工人化,“四有”即家家有资产、户户有股份、人人有就业、年年有分红),提出了“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以发展高效农业产业为龙头、以打造乡村旅游为方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的工作思路。

前 行

万事开头难。这句话同样适用于黄溪村的振兴之路,可再难,终究难不倒下定决心的徐万年。

黄溪村的产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那时,村里想发展有机葡萄产业,可苦于没有技术。几番周折,徐万年找到浙江一家公司。不料老板提出,想学技术可以,要么付100万元技术转让费,要么你每个月来现场免费学习一次。徐万年想也没想选择了后者。就这样,数年来,徐万年雷打不动每月一次,通宵开车前往浙江学习。当天学完后,马上返回黄溪村,将所学内容讲给村民听,指导村民实践,就这样一点一滴的,黄溪村的有机葡萄产业逐渐发展起来。现如今,一到有机葡萄收获的季节,每天都有几十辆货车来村里拉葡萄,每公斤能卖到30元。

为提高黄溪村蚕桑产业效益,黄溪村还大力引进优良品种“强桑一号”,大大提高了桑叶产量与质量;新建小蚕工厂,为养蚕户集中共育小蚕;创办桑田蚕业有限公司,并与相关企业合作收购加工蚕茧,为本村及周边乡镇蚕农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了一条龙全方位服务。

发展特色产业,必会涉及土地。在农村,土地是老百姓的命根子。如何让有限土地发挥最大效益,徐万年一直在苦苦思索着,最终,黄溪村创新实行“确权、确股、不确地”的土地经营管理模式,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推进土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经营。农户的承包权体现为年底的分红权益,经营权流转到村小组后,由村小组统一管理。这种适度规模集中经营土地的使用制度解决了“有人无田种”“有田无人种”的矛盾,外出务工者可以放心出门,种田农民可以规模经营发展特色产业。

黄溪村其他变化的背后,是一个个平凡又感人的故事——

为了方便村民出行,徐万年决定在环村的崇河上修建黄溪大桥。从黄溪大桥第一个桥墩建成时起,全村100多名老人天天坐在村口守望,希望大桥早日通车。2012年,当126米长的黄溪大桥竣工后,村民方新华请来了十多年因为过河不便从没到过黄溪村的丈母娘。

为了节约经费,位于村中心的凤凰坪广场从规划设计到项目施工,徐万年领着村干部自己动手,从画图纸到买建材再到铺砖建亭,不放过一个细节。村民们说,凤凰坪广场是黄溪村的“网红打卡地”,家里来了客人,都会带着去遛一圈。

知识改变命运。2008年以来,黄溪村在教育上狠下功夫,改善教学条件,配备优秀师资。10年前全村仅有8名大学生,如今有374名大学生,平均每两户就出了一名大学生。

…………

幸 福

从落后到先进、从贫困到富裕,黄溪村用12年的时间实现了全面发展:2016年,顺利脱贫退出;2019年,全村存款突破1.3亿元,户均存款17万元,人均存款4万元;70%的村民家有小汽车;80%的村民住上了联排别墅;先后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谈及徐万年,黄溪村村民话里话外满是感激之情。因为,是他领着大家奔向幸福。

“徐书记是个干事的人。”脱贫户方小花说,以前,自己在家养蚕,从育种到卖茧,一年只能养一批,收入只有两三千元。现在,村里推广“小蚕工厂化,大蚕省力化”的饲养方式,一年可养多批次,收入是以前的二三十倍。

“徐书记给了我重新开始的勇气。”说这话的是黄溪村大地农庄的老板方小林。曾经两进两出监狱的他,看着村里人气渐旺,萌生了利用在监狱里学到的烹饪技术开农家乐的想法。徐万年得知后,给予大力支持。如今,大地农庄生意红火,有时一天要承办八九十桌酒席。

“徐书记像个大家长。”27岁的方南是黄溪村走出来的大学生,现在广州成家立业。即使离家千里,方南仍然时刻关注着黄溪村,时不时与徐万年电话联系。用方南的话说,当年家境贫寒的他如果没有徐书记在经济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鼓励,就没有他的今天。

“徐书记给我树立了榜样,向他学习我也不松劲。”与徐万年搭班子的村文书方志春,受其感染,十余年如一日对工作充满热情。他说,12年来,村两委进行了四次换届,班子成员连续四届全部当选。这说明,老百姓信任他们。这份信任,他们不能辜负。

当年,为了全心全意投入村里的工作,徐万年放下自己年盈利200多万元的企业。他不从村里拿一分钱工资,不拿一分钱补贴,不报销一分钱差旅费,有人问他:“徐书记,这十多年怕是损失了2000多万元啊,你后悔吗?”对此,徐万年毫不犹豫地回答:“不后悔,黄溪村就是我的家,村民就是我的亲人。他们幸福了,我就幸福了。”

徐万年的话,句句都是从心窝里淌出来的。12年来,他勤勤恳恳、无怨无悔,用心用情为民办好每一件事,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心中一个朴素的信念:作为一名村党总支书记,做任何事情都要对得起胸前的党徽,对得起全村的百姓。(记者 朱 力 齐美煜)

(责编:邱烨、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