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遇白鹤”带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

2020年12月28日15:38  来源:人民网-江西频道
 

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鄱阳湖,由于受暖湿东南季风影响,形成“泽国芳草碧,梅黄烟雨中”的湿润季风型气候,并成为著名的鱼米之乡。自形成之日起,就有夏季盈波滔天、冬季枯水一线的现象。这里的环境和气候条件均适合候鸟越冬。鄱湖人余亚飞诗曰:“鄱阳湖畔鸟天堂,鹬鹳低飞鹤鹭翔;野鸭寻鱼鸥击水,丛丛芦苇雁鹄藏”。白鹤是鄱阳湖候鸟中的代表物种,全世界共有4000 余只。每年10月至翌年3月,全球95% 以上的白鹤在鄱阳湖栖息。尽管最近几十年鄱阳湖出现了湖区缩减的趋势,但相比湖泊地质构造上已延续上千万年,并将持续下去的沉陷,以及鄱阳湖形成以来1.2万年的历史,鄱阳湖本质上仍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超年轻湖泊,依然是最引人瞩目的水鸟栖息地,是迁徙路线上的候鸟天堂。“藕遇白鹤”的佳话就发生在这里。

2012年12月,位于鄱阳湖流域的南昌五星垦殖场藕农投诉候鸟“盗食”种植莲藕,向有关部门要求进行生态补偿。经江西省科学院专业人员鉴定,在藕田取食的为20余只白鹤和近200只灰鹤。此后几年,来南昌五星垦殖场猎取莲藕的白鹤数量不断攀升。2016年冬季,800余只白鹤在五星藕田取食,一时成为摄影界网红。2017年,民间组织发起“众筹”种藕以留鹤,此举引来极少数摄影界人士的非议。江西省生态学会组织省科学院、江西师大、南昌大学和江西农大,以及省林业、水利等部门的专家,召开“藕遇白鹤”学术沙龙,积极支持种藕留鹤义举。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了"藕遇白鹤"实况。2018年,鄱阳湖水位对水生植物恢复利好,白鹤回归鄱阳湖越冬。2019年冬天,江西省举办鄱阳湖首届国际观鸟周,创建九江吴城国际候鸟小镇。藕遇白鹤、种藕留鹤的举措得到省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2020年,南昌高新区管委会在鲤鱼洲管理处(五星垦殖场)打造白鹤小镇。种藕留鹤面积由300多亩扩建为1045亩。截至12月底,初步调查显示,鄱阳湖区域迁入白鹤达1000余只,主要分布在南昌市鲤鱼洲、新建区和鄱阳湖东岸上饶市余干县辖区内。余干县康山垦殖场插旗洲,在地方政府支持下,赎买了500余亩稻田,刻意打造越冬珍稀候鸟觅食地。2020年底前,鄱阳湖等通江湖泊将实施为期10年的禁捕。除了获得生态补偿,沿湖的渔民的的做好了外出打工的准备,也有的希望能在当地转行另谋生路。位于鄱阳湖区域的吴城候鸟小镇以保护候鸟为基本点,推出观鸟、鸟类科研、青少年研学等延伸业态,辅之以全域生态旅游,探索“观鸟经济”,为渔民上岸提供更多家门口就业的机会。以“藕遇白鹤”为代表,“稻遇白鹤”“观鸟小镇”等一系列新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正在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2019年12月鄱阳湖国际观鸟周活动,以“湿地滋润赣鄱、候鸟联通世界”为主题,设置了13个板块,安排了国际论坛、院士论坛、白鹤论坛等高水准的专业学术研讨以及国际观鸟赛、“省鸟”评选、优秀志愿者(组织)评选等赛事评选活动,还有救护候鸟放飞、候鸟国际摄影展、公众自然教育等群众参与互动性强的活动,包括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湿地公约秘书处、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国际机构代表,俄罗斯、韩国等国家的相关政府要员及地方代表团,候鸟国际迁徙路线上有关国家的保护机构代表约100余位国际同行参加了观鸟周活动。

“藕遇白鹤”从一段佳话到一种生态保护新模式,体现了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独特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实现了人与湿地、人与鸟的和谐共处。鄱阳湖是文明的起源,是候鸟的天堂,是大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根据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红皮书,在世界15种鹤类中,白鹤为极危物种,濒危等级最高。作为世界重要湿地,鄱阳湖是白鹤主要越冬地,每年全球95%以上的白鹤飞越千山万水来到这里栖息,被誉为“白鹤天堂”。今年“白鹤天堂”却面临隐忧,7月,鄱阳湖流域发生超历史大洪水并持续在高水位运行,严重降低了水体透明度,影响沉水植物光合作用,导致越冬白鹤采食区域面积和食物总量急剧减少。面对这些隐忧,鄱阳湖区域开展了“藕遇白鹤”“稻遇白鹤”等行动,更大的保护则在鄱阳湖全域展开。2019年,江西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决定,正式确定白鹤为江西省“省鸟”。2020年年1月1日起,江西农业农村部门开始实施为期10年的鄱阳湖禁捕行动。公安部门加大对湖区巡查力度,以最大力度查处盗猎偷捕候鸟行为,形成强大震慑力。生态环境部门以共抓长江大保护为引领,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持续强化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力度。通过综合施策,今年候鸟迁徙的隐忧已化解,鄱阳湖区域描绘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卷。

二是深度挖掘生态文化价值,打造沉浸式互动体验。沉浸式体验往往包括人的感官体验,又包括人的认知体验。鄱阳湖区域对于候鸟的保护举措中,我们发现有志愿者“众筹”种藕、有摄影爱好者拍摄、有观鸟、有参与旅游经济等丰富多采的形式,生态的文化价值重新阐释、挖掘释放,这些都是对沿袭以久的教科书式、单向度式生态文明教育传播方式的提升。

三是充分汲取民间智慧,政府引导与社会公众参的有机互动。“藕遇白鹤”模式是在争议声中形成、发展的。社会组织自发的公益行动,引发了学术界的关注,政府部门求真务实,通过加强调查研究,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因利利导打造“白鹤小镇”“观鸟小镇”,实现了政府引导与社会公众参与的有机互动、人人参与的良性局面。

四是鲜活地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藕遇白鹤”从现象到本质,从个案到推广,从纯生态自然价值保护到增值自然资本,激发了鄱阳湖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

五是探索生态补偿与市场化治理路径双轨并行。总体而言,生态补偿是我国的主导补偿机制,这与我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有一定的关系。我们认为,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我国后发展起来的地区在实现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上更具有必要性、可行性和紧迫性。鄱阳湖区域生态治理在现有的实践基础上,将进一步在纵深方向开发候鸟产品,做大生态经济,积极探索生态补偿与市场化治理路径双轨并行的新路子。

六是保护候鸟体现了中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担当。鄱阳湖是国际重要湿地,中国地处东亚—澳大利西亚、中亚和西亚—东非3条全球候鸟迁徙路线的交汇处,每年的迁徙季节都会有大量候鸟途径我国。鄱阳湖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最为重要的候鸟越冬地,每年越冬鸟类达300多种,数量近百万只,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保护区。2019年12月鄱阳湖国际观鸟周活动,以“湿地滋润赣鄱、候鸟联通世界”为主题,就是希望以滋养润泽赣鄱儿女的湿地为依托,以鄱阳湖南来北往的候鸟为纽带,加强与世界的沟通联系,携手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共创和平、安宁、繁荣、开放、美丽的世界。鄱阳湖区域保护候鸟行动体现了中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担当。

鄱阳湖生态保护对区域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藕遇白鹤”模式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的成功探索,也是区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有益实践。改革开放以来,对于鄱阳湖区域的治理,肇始于科学研讨会和联合科学考察。1985年,江西省提出了“江西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其要义在于重新审视与建构大流域生态经济系统,21世纪初期,鄱阳湖区域加大开发力度,发掘流域潜能,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新途径,后来逐步演化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江西省成为生态文明示范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其中,《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实施方案》提出,“统筹山江湖开发、保护与治理,建立覆盖全流域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深入推进全流域综合治理改革试验,全面推行河长制,探索大湖流域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模式,为全国流域保护与科学开发发挥示范作用。”鄱阳湖区域的社会发展脉络,是从“大湖流域的科学研究模式→经济模式→生态模式→治理模式”,伴随着模式的不断提升,包括法学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与环境学等自然科学的对话频度被加强,而这一切都围绕“国家治理”的宏大叙事而展开。

在鄱阳湖区域的生态司法保护方面,江西省各级司法机关依法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资源刑事犯罪。2020年1月至11月,包括江西省检察机关在内的长江经济带11省市检察机关对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犯罪案件批准逮捕2140件3335人,提起公诉13358件22543人。检察机关围绕长江流域禁捕工作要求,加大对长江流域非法捕捞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突出办理非法捕捞案件,服务长江“十年禁渔”。对非法捕捞和违法销售等行为实施全链条打击,尤其对以“销”促“捕”的行为,依法认定为共犯,斩断利益链条。江西省检察机关持续部署为期一年的“守护鄱阳湖”检察公益诉讼专项活动,重点围绕鄱阳湖流域水环境、岸线资源、矿产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森林和湿地、饮用水源地等领域开展监督。加大生态环境资源领域公益诉讼办案力度。积极发挥公益诉讼制度在助力完善长江治理体系方面的作用,聚焦生态损害修复、行政监管完善、长效机制建设等重点,以行政公益诉讼、民事公益诉讼、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衔接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支持起诉等多种方式,服务长江生态环境资源综合治理。江西法院系统以“保护优先、修复为主、绿色发展”为主线,以专业审判机构(团队)建设为基础,以审判机制建设为重点,以规则探索和案例打造为核心,努力打造亮点工作和特色品牌,形成了服务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环资审判江西模式。一是积极推进环资审判专门化建设。建立地域管辖与流域管辖相结合的环资审判体系。全省118家法院全部设立了环资庭或合议庭,同时结合江西生态特色,在长江干流江西段、鄱阳湖和省内五大河流设立了7个流域环资法庭,形成了流域一体化生态司法保护格局。二是着力打造环资审判特色品牌。创立“环境损失计算五结合法”裁判规则。注重处理好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要求在确定环境损失时,综合考虑原告诉请、案件事实、鉴定结论及专家意见、被告履行能力、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确定赔偿数额。三是合力共建生态环境司法保护新格局。加强与司法、行政执法机关的联络沟通。联合检察、公安、生态环境等部门出台相关文件,形成共同打击生态环境违法犯罪的合力,建立多元化解纠纷机制。

“最好的社会政策是最好的刑事政策”。长江流域十年禁渔,带来了大量渔民转产上岸以及补助等相关问题。根据规划要求,2020年底前,江西省全面完成省内水生生物保护区、长江干流江西段、五河流域及东江源和鄱阳湖区的禁捕工作。今后,水生生物保护区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其他水域暂定实行 10 年禁捕。鄱阳湖区域天然水域全面禁捕,不仅涉及渔业生态环境的修复,也关系到渔民的生计和社会的稳定,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江西省委省政府积极引导退捕渔民转岗就业创业,在补助补偿机制、转产转业政策扶植及特殊困难救助等方面多管齐下,有效保障就业困难渔民基本生计,确保鄱阳湖区域天然水域禁捕禁而有止、渔民退捕退而有序,渔民生计解决有道,渔区社会秩序井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些候鸟、江豚保护志愿者是由原来的非法猎捕者的身份演变而来,九江市濂溪区转产转业渔民王某等4人,从以前的滥捕违法者,转变为鄱阳湖水域江豚保护的巡护员,他们的身份转变以及他们的行动与宣传,也触动了许多渔民对江豚及渔业资源、捕捞方式观念的改变,对渔民转产转业工作乃至鄱阳湖区的社会和谐稳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藕遇白鹤”等作为一种生态保护新模式探索,不仅有效地保护了候鸟,有力地保障了农民利益不受侵害,“观鸟经济”还为鄱阳湖区域渔民转产转型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在鄱阳湖区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推动了鄱阳湖区域治理水平迈上新台阶。(卢希起)

(责编:罗娜、黎中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