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红土地上新长征

2021年01月19日07:24  来源:江西日报
 

开栏的话: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为记录百年光辉历程,传承红色基因,本报今起开设“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栏目,通过记者生动讲述老故事、深入挖掘新故事,全面展现百年大党的梦想与追求、情怀与担当;广泛弘扬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等历史时期铸就的伟大精神,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凝聚起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力量。

于都河,一条波涛澎湃、承载着红色历史的河流。

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创造美好幸福生活,是一代代于都儿女的梦想。今天,于都河河水清澈,两岸葱茏,百万于都儿女将汗水汇入洪流,在脱贫攻坚奔小康的新长征路上激情行进。

近日,于都贡江镇红峰村将着力打造高山蔬菜品牌的消息,刷爆当地“朋友圈”,引起村民们的热议。红峰村村民钟金福是老菜农,种了一辈子高山蔬菜。他高兴地说:“卖菜从双肩挑到自行车运,再到三轮车、皮卡车装……多年来改变的不只是山里的路,更有村民的生活。”

以前,红峰村由于地处偏僻,通向山外只有一条陡峭的山路,村民生活异常艰难,住的基本上都是老旧土坯房,没通电。

于都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以前众多乡村面临着“出行不便”“就业路子窄、岗位少”等诸多难题。

为啃下这些“硬骨头”,于都推动人力、物力、财力向扶贫聚焦,大力推进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移民扶贫和产业扶贫等,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三级梯度”安置、“四道医疗保障线”等民生工程,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和钟金福一样,家住龙凤尾村小组的钟来福,也见证了这几年红峰村的喜人变化。以前,钟来福和其他村民一样,靠长年外出务工养家糊口。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红峰村实施修路、改水、改厕等民生项目117个,依托良好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旅游。如今,路通了,环境变美了,游客也多了,钟来福顺势将自家房屋装饰一番,开起了“快活谷”农庄。“环境变美了,吃上‘旅游饭’的村民越来越多。”钟来福一边忙着洗菜切菜,一边乐呵呵地介绍。

红峰“蝶变”,只是于都推动高质量脱贫过程中涌现的一个实例。近年来,该县尽锐出战,选派最优秀的干部驻村扶贫,坚持问题导向,认真查缺补漏,加快补短板、强弱项,通过问题整改推进扶贫工作,不断提高脱贫质量和成色。目前,该县实现了组组通水泥路、户户喝干净水、处处干净整洁、通信网络全覆盖,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现在村里产业基地越来越多,我们在家门口就能上班,顾家就业两不误。”日前,禾丰镇陂角村脱贫户谢来龙聊起新生活,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2017年,禾丰镇建起了现代农业产业园,谢来龙和附近千余名贫困人员一样,成为产业园的“上班族”,既能入股分红,又有务工收入。大家既是“股东”,又是工人,干劲十足。

昔日创业难,今朝产业发展好。于都坚持以产业为脱贫攻坚的突破口,全力发展工农业首位产业——纺织服装产业和蔬菜产业,引进龙头企业,做强首位产业,壮大特色产业。如今,油茶、脐橙等产业发展渐入佳境,肉鸡、生猪、肉牛等特色产业实现“百花齐放”,兰花小镇等农旅一体化项目大力推进,产业扶贫成效显著。同时,全面推行“产业扶贫信贷通”和“农业产业振兴信贷通”,助力群众创业,已累计发放贷款2.81万笔、24.02亿元。

通过发展农业产业,三产融合强链补链,岗位需求呈倍数增长。盘古山镇下增村脱贫户黄北海在新建的金龙山万亩油茶基地上班,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在基地务工,收入很稳定。”说起这几年的变化,黄北海喜不自禁。

为提高就业质量,开拓就业渠道,全县累计培训贫困劳动力2.55万人,开发扶贫就业专岗6100余个,设立扶贫车间79个。如今,全县建立了多元化、互动式公共就业服务平台。

通过农村危房改造、保障房建设、易地扶贫搬迁等一系列举措,着力破解贫困群众住房问题,圆群众安居梦;持续推进健康扶贫,对贫困对象全面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让群众看病不再难;完成新建校舍56.87万平方米,实现全县中小学信息化教学班级全覆盖……近年来,该县精准施策,持续发力,全力破解上学难、看病难、安居难等难题,群众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我在这里工作了5年,亲眼目睹了学校日新月异的变化。”盘古山中心小学副校长凌观喜介绍。放眼今日于都,从城市到乡村、从物质基础到精神风貌、从现实动力到长远后劲,都发生了破茧成蝶般的巨变。 (肖章荣 宋嘉华 记者 梁 健)

(责编:邱烨、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