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扉页 时代缩影

——江西籍画家漆德琰的艺术创作追求

2021年04月23日08:26  来源:江西日报
 

漆德琰,1932年出生,江西高安人,1949年毕业于江西八一革命大学美术系,1955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先后在江西省文联、江西画报社、江西文艺学院、江西省展览馆等单位工作,1979年调重庆大学任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系中国美协会员、中国水彩画学会理事。

4月13日,江西文化艺术基金2020年度传播交流推广项目“生命扉页 时代缩影——漆德琰艺术文献展”在省美术馆开展,共展出漆德琰先生绘画作品150余件和一批文献。展览分两部分:“栉风沐雨”,以作者自1949年至1979年在江西创作的革命历史题材为主的美术作品;“另辟天地”,主要呈现作者离赣后自1980年至2020年,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新的视角所创作的“以自然为师”的美术作品。

漆德琰既继承了传统文化的血脉,又汲取了新时代的艺术精粹,在传承与创新中发展,他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见证了江西美术的发展历程,其艺术生涯折射出江西当代美术的发展脉络,对20世纪江西美术研究具有重要的文献性价值。

现实主义的创作观

画家个人风格的形成、艺术品格的确立是其长期艰辛探索的结果。漆德琰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始终坚持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始终坚守现实主义创作方向。在江西期间,他潜心创作了一批红色革命题材的历史画和宣传画,塑造了一系列革命领袖形象和劳动人民的形象,起到了广泛的宣传作用,更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其油画作品《毛主席农村调查》《井冈山会师》等重要作品,在创作过程中绘制了诸多草图和素描稿,从个体形象设计到场景的经营布局都一丝不苟。在构图上突出领袖和英雄人物,人物造型严谨、生动,用色明快,整体色调和谐,画面动静结合,气氛热烈。这一时期的美术探索多表现激昂的历史事件、群众的现实生活、工农大众的艰苦斗争生活,并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

1980年,漆德琰调重庆大学任教。当时西方艺术思潮涌入,中国艺术家的主体意识被唤醒。漆德琰在这样的氛围中打开了艺术的视野,首先从材料和题材上突破过去的限定,转向以自然景致为主、切入艺术本真的题材,在艺术语言上注重对客观物象的现实描绘。他认为,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要观察生活,熟悉生活,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强调一位好的艺术家应该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他许多作品的题材看起来是普通的风景,却被他画得很美。

题材与艺术语言的探索

漆德琰从小就被绘画中水的变幻所吸引以至迷恋,大学期间又被印象派中的豁达色彩所倾倒,所以,其绘画作品既有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子又受西方印象派的影响,如他的油画风景《井冈山的朝霞》,五彩的朝霞和远处青翠的山峦,在田野中劳作的农民,构成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他的水彩画注重形式美与精神美的和谐,以中国传统民居和风景为主,水色交融,用笔潇洒,色彩清新,成为技法表现的典型特征。他在绘画语言中对于笔触的诉求颇有体会和见解,认为“一幅成功的水彩画作品,不仅要色彩美,笔触美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他敬佩马远、夏圭、梁楷、徐渭、朱耷、石涛等中国历代画家的高超技巧并深受影响,善于将国画技法运用于水彩画创作。国画和水彩画在用笔用水中有着许多共同之处。漆德琰喜用毛笔画水彩,中锋和侧锋运用自如,笔法笔触变幻丰富。由于对中国传统艺术的酷爱,加上扎实的国画功底,他的水彩画具有浓厚的中国气派,风景画所呈现出的格局,有中国传统审美的诗意和悠远的意境,色调中具有柔和渐进之感的画面,流露出作者追求安静祥和的心境和境界,如2000年创作的《嘉陵江畔》等。

他的绘画题材丰富,创作自由广泛。他喜爱用朴实的技法画朴素的题材,坚持“真、善、美”的品质,而“真”尤可贵。其风景画多呈现出一种画面的纯粹,拥有点线面的结合和色域对于画面清晰的分割风格,表现出对自然的真实描绘和理解,散发出一种令人神往的艺术魅力。由于受法国艺术家莫奈的影响,远观其画,材质的表达更似油画;近看用笔率真潇洒,色彩大胆明快,并结合中国水墨画的技法,使作品充满感人的艺术气息,如《千年古柏》《青城山秋色》《密林晨雾》等。

精神追逐

漆德琰简洁而明快的绘画艺术语言,显示出其较强的个性化符号特征,观者从中能读出作者艰辛的艺术创作之路,从融入大自然到提炼大自然的转换过程,能够感知一种生命的倔强和力量感。这正是画家内心深处的写照,更是他的主观诉求和精神指向。生命中的抗争和顽强,一直渗透在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中。他的作品,无论是人物还是风景,都尽可能用自己特有的气质和审美观念来完成,如2005年作品《巴黎画室窗外》《巴黎圣母院》等,并结合中国水墨画的微妙和类似苏里科夫式的色调,让整个画面稳定、生动活跃,使读者从中感受到画家的精神畅通和豁达。(易 乐 黄祖力)

(责编:邱烨、毛思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