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万龙山乡桂花村“留守儿童学校”见闻

2021年06月16日15:17  来源:江西日报
 

“同学们,上课了哈。”

72岁的退休教师刘政生扯开嗓子一吆喝,20来个学生娃嘻嘻哈哈地连蹦带跳围了上来,不大的教室里霎时像飞进了一群鸟鹊,叽叽喳喳热闹极了。

“中国共产党什么时候成立的?”

“1921年7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间是?”

“1949年10月1日!”

“同学们回答得很好!”

刘政生一边表扬,一边手持白色粉笔,在黑板上写下若干时间节点: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1922年9月14日;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

他敲了敲黑板:“同学们,你们要牢牢记住这些红色历史。我们现在的好生活,是革命先辈用鲜血换来的!你们长大了,一定要报效祖国和人民,好不好?”

“好!”

6月6日,星期天上午。萍乡武功山风景名胜区万龙山乡桂花村村委会内,童声朗朗。

眼下,学习党史热潮涌动。这不,刘政生为该村的留守儿童上了一堂特别的党史课。他从桂花村的红色交通站说起,结合家乡史与革命史,把一些党史基本常识贯穿其中,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

没有铃声,喉咙一喊便落座;没有作业,身心自在无烦忧。在村民们看来,这所设在村里的“留守儿童学校”不但是让孩子舒心的“游乐园”,更是令家长放心的“托儿所”。

桂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周其发告诉记者,该村共有36名留守儿童,一般由爷爷奶奶照看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这些老人家,既要管屋里田间地头的一堆儿活,又要管孩子吃喝拉撒的一摊子事,经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管不了、管不好,这些留守儿童就很可能变‘野’,尤其是容易出安全事故。”他不无担心地认为。

有鉴于此,周其发决定在村委会设立一个专门场所,周末把留守儿童集中起来进行管教,让他们在自娱自乐的前提下,以适当、适合、适量为原则,学习一点课外知识,丰富一点文化生活,以解决留守儿童家长的后顾之忧。2018年10月,他把原本留给一家引进企业作为办公室的两间房“让”了出来,专门辟为教室给留守儿童上课,并命名为“留守儿童关爱学校”。不过刚开始,响应者寥寥无几。一些家长挺纳闷的,“孩子在学校学业够紧了,难得双休日休息,回到家村里竟然还要求补课?”家长犯嘀咕,孩子们也不乐意,“周末都要我们上课!不去!”转机出现在2019年春节。该村一名出国留学的博士后趁着探亲期间,在村里无偿开办了为期一周的留守儿童英语培训班,村里10多个孩子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报了名,没承想大家听了课后都反映感觉很好。这一下子,“留守儿童学校”的人气立刻见涨。孩子们明白,这所只有两间教室的“学校”,其实是自己的兴趣课堂,既没有额外的课业负担,也没有额外的经济负担。

不增加留守儿童的学业负担,不增加家长的经济负担,是桂花村“留守儿童学校”名誉校长、万龙山乡关工委常务副主任谭根初坚持办校的“底线”。他介绍,“学校”的初衷,是给留守儿童提供一个自由活动的场所,并力所能及地在素质教育方面为孩子补短板。谭根初郑重地说:“在这里,家长不用缴费,孩子不需花钱,老师不计报酬。我们是纯义务性地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发挥老同志的余热。”这位74岁的老人指着教室墙上“释放激情 燃烧梦想 健康生活”几个大字特别强调,“我们的‘学校’绝不是给孩子补课的,而是让孩子们来愉悦身心的!”

谭根初所言不虚。打开桂花村“留守儿童学校”特聘教师刘政生的备课本,从书法、诗词鉴赏、养成教育,到户外活动方案、《三字经》讲读,可谓是门类繁多。“孩子们愿意听什么,我就讲什么。”老人乐呵呵地说。记者了解到,利用双休日、寒暑假,桂花村“留守儿童学校”目前已开设了书法、绘画、音乐、三字经、古诗词、葫芦丝、红色文化、劳动教育、交通安全、生活小常识等课程,孩子自愿报名、自由听课、自主学习。没有考试、不用评分,孩子们如何不爱?所有器具耗材,“学校”免费提供,家长们如何不乐?此后,桂花村“留守儿童学校”的名声越来越大,连邻村的留守儿童也纷纷前来听课,甚至有外地家长驱车近两个小时把孩子送到这里上课。后来,为安全着想,谭根初不得不压缩办学规模,规定只能就近吸纳30人以内开班授课。

周继和是当地知名的农民画高手。2019年,他被聘为桂花村“留守儿童学校”的美术老师。对于这个“大材小用”的义务教职,他做得满心欢喜。记者见到周继和时,他正在教孩子们画党旗。黑板前,老师一笔一画,勾勒自然、线条舒展;讲台下,学生有模有样,一丝不苟、乐在其中。

在桂花村“留守儿童学校”,像刘政生、周继和一样的志愿者还有很多。他们大多是本村的退休教师、退休干部,或是在外工作的桂花村子弟。“只要有需要,一个电话他们就会来‘学校’上课,是医生就讲医学健康知识,是警察就讲自我保护知识。”谭根初不无自豪地说。

“学校”办得好不好,家长、孩子最有发言权。临近中午,黄水连准时来接两个孙女。她告诉记者,自己田里土里的事做不完,周末把两个女娃放在家里挺发愁的,自从有了“留守儿童学校”,孩子们的时间被安排得妥妥的,远在贵州做生意的儿子儿媳都更安心了。“把孩子交到这里托管,孩子高兴、家长满意,真的蛮好!”黄水连由衷地说。

11岁的周琳冰旋则告诉记者:“这个‘学校’能让我释放压力,可以选择自己想学的兴趣班,还能参加户外活动,又有更多的时间与伙伴们玩,我很喜欢。”

“我们有信心把‘留守儿童学校’继续办实、办好、办活。”言及未来,谭根初的双眼充满期待。(记者 刘启红)

(责编:罗娜、帅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