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江西频道>>江西要闻

稻田里的“守望者”

——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颜龙安 

2021年07月10日08:31 | 来源:江西日报
小字号

在他眼里,水稻是鲜活的,会“哭”也会“笑”。“哭”指的是叶子发黄或被虫咬等;“笑”指的是丰产。破译水稻“表情”,培育水稻良种,让无垠的稻田翻滚着金色的海浪,他矢志奋斗了数十载。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省农科院原院长颜龙安。

对颜龙安来说,饥饿不仅是一种“痛感”,更是一段段难以抹去的记忆。他不会忘记,年少时,妹妹因饥饿而夭折;他不会忘记,大学求学时,一场历时三年的饥荒席卷全国。他立志学农,誓要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消除饥饿。

逐梦路上,颜龙安永远年轻。他始终关注农业生产一线,紧盯农业科技发展最前沿;他好似一座灯塔,激励着青年科技人员不断前进。关于颜龙安的故事,省农科院的年轻人能讲出很多。其中,“48粒种子”的故事被大家反复提及。这段科研经历也令颜龙安至今难忘,每每提及,眼里总会闪着光芒。

1971年2月,34岁的颜龙安和助手来到海南岛崖县(今三亚市)南红农场,参与全国水稻雄性不育系选育攻关。在南红农场得到珍贵的“野败”资源后,颜龙安和助手便选取了不同品种的水稻与“野败”杂交,人工对300多朵颖花进行异株授粉。功夫不负有心人,颜龙安获得了48粒种子。带着这48粒种子,他回到了家乡萍乡。有野生亲缘的杂交后代种子可能休眠期较长。为打破种子的休眠期,他和助手将种子一粒粒洗干净,用湿润的药棉裹紧,再用塑料袋包好,放进自己贴身的内衣口袋里,希望能用体温助力稻种发芽。七天七夜后,48粒种子全部发芽了!借助这些发芽的种子,1972年冬,颜龙安带领团队育成了“二九矮4号A”和“珍汕97A”两个不育系及同型保持系,并开始向全国提供不育系种子。他也因此成为我国成功育出不育系的第一人,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母”。

科研讲究传承。“高超的专业技能加上包容的协作精神,造就人才成长的摇篮。”这是颜龙安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说到做到,加强人才引育、团队建设。蔡耀辉、朱成、姚秋英、谢红卫……一个个业务尖子茁壮成长,让颜龙安笑得比孩子还开心。

即使年过八旬,颜龙安依旧带着团队进行超级稻研究,他们把收集到的1000多份野生稻和优异种质资源作为基因源,从中提取高产、多抗、优质、适应性广等有利基因,将其集成到现有优良品种中。用他的话说,他这辈子离不开水稻了,千里稻花是他心中最美的景致。(记者 齐美煜)

(责编:毛思远、罗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