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江西频道

牢记“作示范、勇争先”殷殷嘱托 谱写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篇

赣江新区扎实推进“发展大突破行动”

2021年11月22日11:35 | 来源:江西日报
小字号

  赣江新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全力践行“作示范、勇争先”的殷殷嘱托,紧扣“两区两地”的战略定位和“四区一极”发展要求,积极部署“发展大突破行动”,扎实推进“综合实力、产业发展、改革创新、开放提升、城市建管”五个方面突破,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开好局、起好步,跑出快节奏、展现加速度,在书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精彩的江西篇章中展现“新区作为”。

  综合实力

  “十四五”实现精彩开局

  赣江新区坚持以党史学习教育为重要契机,坚持“一盘棋”的发展理念,按照“三统一分”要求,常态化加强直管区、统筹区的经济运行调度,科学谋划新区全域“十四五”时期发展,完成各组团年度高质量发展考评工作,加大跨区域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调度。

  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今年以来,新区经济呈现高开高走、结构向好、量质齐升的发展态势,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总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经济指标大幅跃升,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速保持两位数增长,进入国家级新区“第一方阵”,实现了“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开局。

  产业发展

  充分发挥项目“主引擎”作用

  赣江新区坚持实体导向,持续提升产业发展能级,把产业项目作为立区之本、兴区之要,着力强产业、扩开放、攻项目、促转型,加快构建“1+2+3+X”产业集群体系,全力打好产业提质增效组合拳,在“项目建设提速年”活动中加快实施产业倍增、项目提质、园区升级行动,推动产业走向中高端,加快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强攻产业升级。为打好产业提质战,新区出台“1+2+3+X”现代产业发展规划。“1”即引领性产业:光电信息;“2”即两个优势型产业:高端智能制造、新材料;“3”即三个成长性产业:生物医药、有机硅、现代纺织服装;“X”即打造若干生产生活性服务业,向千亿产业、千亿企业冲刺。

  实施“强园工程”。围绕建设国家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和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目标,新区加快推进经开组团技术协同创新园、临空组团数字经济港、永修组团有机硅新材料产业园、共青组团数字经济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建设。同时,积极搭建投融资、商务、科技等公共服务平台,提高产业配套和园区承载力。

  夯实产业链“链长制”。新区依托江铃新能源、海立电器、星火有机硅等一批“链主”企业,大力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提升行动,培育了一批省级重点产业集群。今年1至8月,全区主导产业完成营业收入1256.7亿元,同比增长20.3%。其中,智能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有机硅、生物医药产业增速在30%以上,引领支撑作用进一步彰显。

  打好项目提速战。新区聚焦转型升级,大力推进“项目建设提速年”行动,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大会战”,加快推进235个重大重点项目建设,总投资2405亿元,年度投资达520亿元以上。目前,投资300亿元的中国(江西)中医药生态科技城、经开组团的投资达100亿元的赣鄱数据湖、临空组团的投资达100亿元的华为城市智慧视觉、共青组团的投资达50亿元的海云智能科技、永修组团的投资达50亿元的星火有机硅改扩建、直管区的投资达50亿元的华润江中现代中药生产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今年3月,中医药科创城(工业强省工作)获得省政府第六批及时奖励通报嘉奖。

  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今年以来,新区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0家。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新区推动草珊瑚药业、萨瑞微等项目获批科技部“科技助力经济2020”重点专项立项项目;投资140多亿元累计推动66个技术改造项目,入选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达58家。目前,新区共获批种子独角兽企业2家、潜在独角兽企业2家,瞪羚企业4家、潜在瞪羚企业8家。

  另外,新区辖区内的江西核工业兴中新材料有限公司获批国家级绿色工厂,永修组团的星火有机硅公司获批国家级绿色供应链制造企业,绿色智能制造产业园等一批龙头项目正加速建设中。

  协同创新

  加快培育内生动力

  今年7月,2021上合组织传统医学论坛在赣江新区成功举办。来自上合组织成员国政要、14个国家驻华使节、传统医学专家等500余名国内外嘉宾们参观了赣江中药创新中心等三个“国字号”创新平台,对中医药科创城围绕“创新研发引领、高端产业集聚”的目标定位、打造“3+N”的创新发展体系的路径纷纷点赞。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新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依托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紧扣中医药现有的种植、研发、生产等全链条,布局了赣江中药创新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健康产业研究所、国家中药资源与制造技术创新中心“三驾马车”及24家创新平台,集聚了300多名科研人员,其中博士或副研究员以上高层次人才超过80人。省医疗器械检测中心、热敏灸总部、博济中药孵化器等一批科创平台加快推进,新动能正在积蓄、创新主体加快成长。

  目前,全区拥有省级以上科创平台52家,较新区成立之初翻了一倍多;今年新申报高新技术企业244家,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358家,较新区成立之初翻了近七倍,高新技术产业与规上工业的增加值占比达到40%。此外,新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95%,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1.2件,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6倍、1.59倍。

  创新人才引育机制。赣江新区坚持“俯首甘为人才牛”的理念,立足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国家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等“国字号”平台,用好“赣江海智、赣江创新、赣江创业、赣江杰青”等四项人才计划,累计招引人才1404人。同时,放眼世界,广招海内外高端人才及团队到新区创新创业。

  优化人才工作生活环境。新区修订完善了“人才政策66条”,做好各类引进人才的政策兑现;建立以人才薪酬水平、市场价值、创业投资等为主要指标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规划建设了4000套人才公寓,打通了人才的住房、子女教育、健康保障绿色通道;实施“赣江英才服务卡”制度,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优质生活服务;高标准打造集多功能为一体的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人才之家”。

  科技成果转换日益加快。得益于越来越多的创新平台、创新主体以及产学研合作的强化,新区构建起日益健全的“政产学研用金”协同创新体系,科技成果转化日益加快。在借鉴各地经验做法的基础上,新区在全省率先推出创新平台成果转化类发榜项目。目前,智慧物联研究院、工业过程研究院、国科医工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的7项成果实施了产业化。其中,智能生物传感器研究院的“植入式柔性脑电极”项目已进行小批量生产,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系统改革

  打造新区“改革品牌”

  赣江新区持续用足、用好国家级新区先行先试的改革红利,借鉴18个国家级新区和北上广深等先进地区的改革创新经验,以“集成改革为发展赋能、要素市场化改革为发展破局、自主性改革为发展探路”,聚力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改革试点,在土地、资本、技术等方面大胆创新、先行突破,加大首创性、引领性的改革力度,在重点领域推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和做法,形成了新区的“改革品牌”,在国家级新区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

  推出31项改革任务清单。按照“系统集成为原则、不集成为例外”的要求,新区制定了《2021年深改事项清单》,研究出台了行政审批、绿色金融、科技人才、招商开放等各领域31项改革任务清单,推动改革由“分散式”向“集成式”迈进,提升改革系统化、整体化、协同化水平。

  纵深推进绿色金融改革。近年来,赣江新区纵深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工作,先后推出26项重大创新成果,绿色市政债等2项成果被列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经验做法推广清单,人民银行发布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中期评估报告中有14处为新区“点赞”,绿色金融发展指数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梯队”。新区坚持以“降碳”为重点,积极探索金融服务国家“双碳目标”的有效路径,集中发布了全国首单中医药研发费用损失保险、全省首支碳中和基金等一系列创新成果。

  开展混合产业用地(M0)改革。新区中医药科创城在全省率先出让了首宗混合产业用地(M0),通过土地要素的集聚,在单宗地块上即可实现研发、生产、成果转化、办公的“一揽子”配套。此举提高了配套用房比例,将传统的工业用地中配套服务用房的占比从7%提高到30%,用地容积率从1.2提高到3.0,在节约集约用地、破解土地要素瓶颈的同时,还为企业减少了拿地成本。

  创新投融资改革体制。新区通过不断拓宽融资渠道,有效支持了处于初创期、成长期等不同阶段的医药企业和创投产业壮大,实现了“金融赋能产业”的助推效果。截至目前,新区直管区累计获得政府债券资金余额38.8亿元,其中,一般债券资金余额18亿元,专项债券20.8亿元。此外,依托20亿元的生物医药转型并购基金、10亿元的绿色产融基金、6亿元的产业基金以及2亿元的天使基金,引进明峰医疗等31个重大项目,总投资450亿元。

  探索开发性PPP新模式。新区中医药科创城与央企合作,稳步推进总投资300亿元、占地9.13平方公里的中医药国际生态科技小镇项目建设,实现政府不举债、不担保、不兜底,以政府的小投入撬动了片区的大开发,探索出集中连片开发的新模式。

  深化行政审批改革。新区以“放管服”改革为主线,以“集中、精简、高效、便捷”为目标,在行政审批改革方面,率先在全省推出“模拟审批”“容缺审批”“多评合一”“多测合一”等服务。同时,推出招投标“事后备案制”、直接发包备案“零见面+网上秒批”服务,以及建设项目主流程“四阶段”电子证照、“倒逼机制+超时默认制”、消防设计“无纸化审查”、公共服务简单事项“一件事一次办”、重点项目“帮代办”等改革举措,让辖区企业开办实现“零材料、零成本、零见面、零跑腿”。

  “7+1”全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新区通过整合市场监管、城市管理、农业、文化市场、交通运输、生态环境保护、应急管理等7大领域的执法权限,形成“多个主管部门管监管、一支队伍管处罚、队伍之外无处罚”的综合行政执法新格局。

  创新服务企业机制。为破解企业办事难题,新区推出企业“点单叫号”服务平台,形成“一个平台提出诉求、一个部门集中受理、政府内部流转、后台限时办结、统一反馈结果”的机制,让干部变身为服务企业的“外卖员”,让企业办事像“点外卖”一样方便。

  重组整合国资国企。新区加快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将旗下开投集团、赣江集团、科创城建投公司等平台公司整合,新组建赣江控股集团,有效提升了平台公司投融资水平。未来,将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资本+”为纽带,加快其实现由政府平台向现代企业的转型,通过提升主体信用评级,进一步增强投融资能力。

  据悉,赣江新区还通过扩大政务合作“朋友圈”,实现和冀、鲁、京、津、赣、浙、鄂、苏的政务服务联网,以“数据多跑路”让“企业、群众少跑腿”,不断完善“跨省通办”功能,让群众和企业享受到更多便利。

  开放提升

  策应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

  赣江新区积极抢抓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机遇,牢固树立项目为王、招大引强的理念,聚焦“三个500强”和“行业100强”等头部企业,谋项目、抓招商、促发展,注重引进产业链、产业集群项目,持续复制推广深圳前海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进一步扩大双向开放。

  为打响、打好产业招商引资“持久战”,新区出台了41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优惠举措,对中药新药、经典名方等开发项目,最高给予5000万元的奖励。同时,对直管区和统筹区项目实行一张表调度,合力推进84个省级大中型项目和235个新区重大重点项目建设。今年1至9月,新签约141个项目、总投资1191.9亿元。其中,投资百亿元以上项目1个、50亿元至100亿元项目7个、20亿元至50亿元项目15个、20亿元以上项目23个,相继落户了中医药国际生态科技小镇、海克斯康华中区中心、智能制造产业基地等具有引领性、爆发性的大项目。

  为打好开放提升战,赣江新区设立了墨尔本海外招商中心、硅谷风投区块链海外招商中心,以国际化视野拓宽招商渠道。同时,深化与北京中关村、浦东新区的经贸合作交流,主动学习湘江新区的经验做法,在北上广深等地举办系列产业招商推介活动。

  随着中韩高科技产业园、中以国际创新园的落户,以及共青组团、临空组团跨境电商产业园等涉外业务的增多,赣江新区的国际商事日益频繁。为此,新区组建了非公企业维权中心、国际仲裁院和经贸国际商事调解中心,率先在全国探索“商事调解+仲裁+法律服务”的一站式国际商事争端解决机制,在加大商务、法律等中介服务的同时,为涉外企业的经营保驾护航。

  作为赣江新区主战场的中医药科创城,紧扣中医药产业发展大方向,瞄准行业龙头、专精特新“小巨人”和细分领域“单项冠军”企业,通过组建各类基金等创新举措不断加大引资力度。2019年以来,共引进华润江中、中车、海克斯康等重大项目34个,总投资额达655亿元。此外,中医药科创城通过实施“轻资产招商、重资本运行”的招商政策,让企业得以“拎包入住”,新绿药、唯铂莱、华润江中等一批新项目快速推进。

  城市建管

  宜居宜业环境让人民共享

  赣江新区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多渠道加大民生方面投入、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抓手,大力实施“强产业、兴城市、惠民生”三大提升工程,着力建设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生态宜居的新城(新区),确保新区的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以产兴城、以城聚产、产城融合,这是新区在加快推进新城(新区)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过程中一以贯之的理念。儒乐湖新城(儒乐湖)、中医药科创城(星海湖)、临空空港新城(杨家湖)、永修湖东新区(白莲湖)、共青南湖新城(南湖),翻开赣江新区的版图,以湖泊为核心、沿湖而布局的几个新城(新区)格外引人注目。目前,儒乐湖新城的鸿发商务中心、鸿信大厦、中建广场、金赣中心等超高层建筑已初显轮廓;中医药国际生态科技小镇基本实现“道路成型、水系连贯、绿植成规模”的景观雏形;国家级技能人才培养综合园区服务中心基本建成,彰显出“绿色校园”的风采……

  赣江新区为提升民生福祉,不断加大补齐民生短板的力度,快马加鞭布局学校、医院、公交、公园等公共配套。新区医院和4所学校建设有序推进;时珍雅苑、仲景雅苑等保障性安居工程正稳步推进;新区1路、2路、3路、昌北机场5号快线,135城际公交、永修组团3路等公交班线陆续开通,绿色、低碳的纯电动新能源公交车正逐步替代传统燃油公交车,群众出行更加便捷和环保。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新区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贯穿全过程,围绕“五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将50件民生实事列入清单,目前已完成45件,其中19件超前完成。

  办好一次盛会,盘活一座老城。为迎接2021上合组织传统医学论坛,新区对星海湖以及沿街主干道进行全面改造提升,同时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造出一座“500米见公园、300米见花园、100米见游园”的宜居宜业新城,国家级新区的城市承载力、集聚力、吸引力日益提升。水碧天蓝的宜居环境,彰显出“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先行区”的风采,让群众有了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

(责编:邱烨、罗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