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江西频道>>江西要闻

要真正把群众事作为“家事”

2022年01月06日08:14 | 来源:江西日报
小字号

中共江西省第十五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会强调,视群众为“家人”、视群众事为“家事”、视群众盼为“家计”,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入手,敢于动真碰硬、拿出真招实招,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扎实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努力让4500多万老区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生活。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家事连民生,衣食住行、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这些日常“家事”,与群众息息相关。作为党员干部,如何对待群众事?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县为民服务中心考察,看到墙上“还没上班,谁叫你来这么早”等“服务忌语”时说:“服务中心现在很普遍,关键要有实效,最根本是要有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就像焦裕禄一样。对人民群众没有感情就会说‘忌语’,把老百姓看成父母、亲人,就不会说‘忌语’。”是啊,只有把老百姓看成父母亲人,才会把他们的事当“家事”办。但在这方面,一些干部思想上、态度上还有偏差,没有把群众当“家人”,而把自己当“官人”,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便成了外人的事、别家的事,既然“事不关己”,就“高高挂起”,办起来就嫌麻烦、敷衍应付,甚至产生“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不作为、慢作为”,以及部门单位间相互推诿、踢皮球的情况。还有的地方热衷大拆大建,甚至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而就业岗位、托幼园位、上学座位、医疗床位、养老点位、停车车位、如厕厕位等群众急难愁盼事却没有很好解决,结果看似经济发展轰轰烈烈,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并没有同步提升。

究其原因,一是一些干部忘记了自己是人民公仆,缺乏“家人”般的同理心,不是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而是高高在上,倚仗公权行事倨傲,对群众态度冷漠;二是政绩观出现偏差,一些领导干部认为抓经济、上项目、建工程、拉投资才是“大事”,相较于就业、教育、医疗等民生工程来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政绩,因而对群众的身边“小事”“家事”漠不关心。

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人民是主人,各级干部无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公仆,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关系任何时候都不容颠倒。是否牢记主仆关系、践行执政宗旨,是否做到心系群众、服务人民,是否恪守为民之责、履行为民之职,始终是我们党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衡量一个领导干部作风是否端正的试金石。“官僚主义”作祟,对群众就会颐指气使,为群众办事就成了施舍;以人民公仆的谦逊姿态,视群众为“家人”“主人”,就会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为“家人”“主人”办事,自然就不会嫌麻烦,就会上心用劲、尽快办好。古人尚知“善为国者,爱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今天的党员干部更应树立“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公仆情怀,矢志不渝践行党的宗旨,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永葆为民之心,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情关心群众,真心为群众服务。

办群众的“家事”“小事”不出政绩?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群众的一桩桩小事,是构成国家、集体大事的“细胞”,小的细胞健康,大的肌体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群众利益无小事。对老百姓来说,他们身边每一件琐碎的小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有的甚至还是急事、难事。如果这些“小事”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就会影响他们的思想情绪,影响他们的生产生活。从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看,改善民生不是经济发展的负担,而是重要的增长点、动力源。从近1亿贫困人口脱贫释放的巨大消费潜力,到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激发的市场需求,再到养老等产业广阔的发展前景,都说明新的增长点就蕴含在解决好民生事当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一枝一叶总关情,党员干部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家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就能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只有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把为人民谋幸福体现在工作中、落实到行动上,真正把群众事作为“家事”办好,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全面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朱雪军)

(责编:毛思远、邱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