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江西>>社会

江西上高:让青春在奋斗中闪光

2022年05月16日15:30 | 来源:人民网-江西频道
小字号

近年来,上高县积极开展“三请三回”活动,通过给政策、搭平台、优服务,鼓励各类人才返乡创业,通过创业发展产业带动就业,搅活了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追逐银色梦想

初夏的泗溪镇漕港村洋古脑自然村满目葱茏,走进返乡村民晏志强创办的鹌鹑养殖基地,只见鹌鹑笼排列有序,鹌鹑声起伏于耳,鹌鹑鸟蹦来跳去,养殖人员忙忙碌碌,好一派丰产场景。

“我2019年开始搞鹌鹑养殖的,现有鹌鹑十万羽,日产鹌鹑蛋2000斤左右,主要是销往湖南、广东等地,收入还不错,也带动了周边三户农户一起搞养殖……”晏志强介绍说。

“自从跟着志强养鹌鹑,也有了自己的一番小事业,每年可增加养殖收入两万元以上,实打实的比到外面打工强多了……”养殖户卢全高兴地说。

为吸引村民返乡创业,上高出台用地、用电、供水和资金等相关支持政策,做好办理各种证件和提供银行担保等一系列服务,使不少年轻人萌生了返乡创业的想法。

“看到家乡有这么好的支持政策,我对鹌鹑养殖行业进行了一番市场调查,并到南昌拜师学习,毅然辞去了广东的工作,回到村里创业。”谈到自己的选择,晏志强自豪地说。

谈到今后的打算,晏志强表示,将进一步加大养殖资金投入,扩大养殖规模至30万羽以上,吸纳10名以上脱贫劳力就业,带动村民增收,实现自己的“鹌鹑梦”。

打造养殖特色

在田心镇南塘村鸵鸟养殖基地,只见围栏里50余只长着大长腿的鸵鸟在暖阳下或悠闲踱步或嬉戏觅食。看见有人走近,便伸长了脖子瞪开了大眼,似乎在欢迎我们的到来。

它们的主人叫易所风。

近年来,上高县立足乡村振兴实际,积极调优农业产业结构,鼓励有一技之长的村民返乡发展特色种养业,在促进自身致富的同时,带动其他村民增收,走特色产业发展之路。今年初,有着丰富特色养殖经验的易所风在政策的感召下,毅然把原先准备在外地扩大生产的部分资金带回村里,搞起了他的鸵鸟养殖。

“现在国家在搞乡村振兴,政策好、扶持项目多,在外积累了鸵鸟养殖经验,我早就有回乡创业的打算。”易所风说。

非洲鸵鸟是世界上现存体型最大的鸟类,具有生长快、繁殖力强、易饲养和抗病能力强等优点。鸵鸟浑身都是宝,它的皮质地柔韧、透气性好,是很好的皮革材料,羽毛可以做羽绒服和装饰品,鸵鸟肉和蛋营养价格高,在市场上很畅销。

据易所风介绍,养鸵鸟既可食用,又可卖商品蛋,还可以孵化雏鸟出售。以一只种鸵鸟为例,一年可下蛋60个左右,如果用来孵化小鸟,按50%的出壳率计算可以孵30只左右,一只小鸵鸟卖600块钱,30只就是18000元,剔除饲养成本,一只鸵鸟一年能赚10000多块钱,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易所风表示,下一步将扩大现有养殖规模,带动有养殖意愿的农户一起发展,并依托鸵鸟养殖基地打造旅游项目,满足游客集观赏、喂养、购买和食用鸟蛋等于一体的旅游体验需求,带动村里的旅游业发展。

描绘旅游蓝图

南港镇梅沙村山青水绿空气好,境内有金锁桥、良山寺、东林庵等历史遗迹,有叠秀峦峰、火山岩洞、仙鹅湖、温泉水等山水资源,交通便利,宛若仙境,适应搞旅游开发,但曾几何时深在闺中不识君。

开发旅游资源,人才是关键。为此,南港镇定期召开在外人士座谈会和乡土人才恳谈会,鼓励支持各类人才“回流”乡村,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2021年在梅沙村两委的热情邀请下,原青岛崂山旅游集团总经理李国典,放弃月薪过万的待遇,跃出“龙门”又回“农门”当起了“新村民”,他一头扎进村里的石头坑,对溶洞、温泉、梅沙湿粉等文化遗迹(遗产)进行深入了解,以己所长整体设计规划紫薇文化产业园,并积极向外推介,吸引了不少投资商前来投资旅游产业。

“致力将紫薇文化产业园打造成省级乡村示范村、省级中小学生研学基地,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建设发展,年游客接待量达50万人次以上,年经营收入达5亿元以上,村民家庭年均收入达10万元以上,将梅沙村乃至南港镇打造成为国家乡村振兴标杆和共同富裕示范区。” 李国典信心满满的说。(舒丙文 熊志华)   

(责编:毛思远、帅筠)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