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三位驻村书记的几件暖心小事

人民网记者 秦海峰 实习生 陈珂昕
2023年07月04日08:16 | 来源:人民网-江西频道
小字号

他是医院的职工,却在黄洞村一待就是6年,把村民的烦心事当做自己的操心事;他是国企干部,扎根榨下村,实实在在帮助村民解决生活生产难题;她是房管局的干部,用耐心和细心,获得了北坑村群众的信任……肩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使命,江西千千万万个驻村第一书记在田间地头、群众身边忙碌着,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在希望的田野上,铺展出一幅幅春天画卷。

王柏松(左二)正在和村民聊天。(资料图)受访者供图

村里来了位“医”书记

九江市柴桑区涌泉乡黄洞村,地处柴桑区最西边,比邻瑞昌市。

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村落,却是江西省“十四五”乡村振兴重点村、市级乡村振兴建设示范村。

是什么使得村里发展起新产业,村民过上好日子?这一切还得从这位“造血”“活血”的“医”书记说起。

夜里,黄洞村万籁俱寂。一片农房之中,黄洞村党群服务中心的书记办公室灯火通明。办公桌上放着一大摞文件资料,封皮写着“九江市柴桑区乡村振兴档案”。有一人正伏案桌前,眉头紧皱,不断翻阅着手里的脱贫报告,他就是黄洞村驻村第一书记——王柏松。

“白天得和村干部一起商量产业发展的事儿,还得去了解每户脱贫户的情况,只能晚上加班,在电脑前理一理资料了。”王柏松说。

2017年,王柏松被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选派至黄洞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接到组织安排后,他就简单收拾行李来到黄洞村,开始驻村工作。

“每家每户情况都各不相同,我们能做的就是根据家庭情况、年龄、劳动就业等等致贫原因来归类分析。”王松柏说,“只有这样才能‘对症下药’,老百姓致富奔小康。”

驻村6年来,王柏松前后为黄洞村争取帮扶资金292万余元,其中单位帮扶资金170万余元,其他帮扶资金122万余元,以资金“造血”,搭建起了黄洞村产业发展的“主动脉”。

现在,黄洞村8、9组的涵洞建起来了,脱贫户家的自来水管网接通了,农田水利、堰坝水沟水渠都修好了,村民们的日子也红火起来了。

“王书记,我的土鸡蛋卖不出去可怎么办!”红火的日子要持续下去,产业发展要先能持续。最近,一位村民心急如焚地找到王柏松,询问自家农产品售卖的事。

“没销路,我们就打通一条路。”王柏松说。他积极争取医院力量的支持,对接工会开展“聚焦乡村振兴,助力产业帮扶”等消费帮扶活动。

在王柏松的带领下,村干部也变身带货主播,耐心细致地讲解着各类农产品。“每次返回市区,我的后备箱也全塞满了大米、水果、西瓜、玉米、蔬菜、土鸡蛋等等,能多卖一点是一点。”他说。

“大家的烦心事、揪心事,都是我们操心的事。”王柏松说,“乡村振兴路上的一切疑难杂症,我们都有信心去解决。”

兴百姓业 做实在事

汪亮(中)正在和村民一起直播。受访者供图

在上饶市余干县,有这样一批人,他们强基础、带队伍、抓产业、促提升,始终奔赴在乡村振兴第一线。

上饶市乡村振兴优秀驻村干部汪亮,即是其中的一员。自2021年7月起,他担任起上饶市余干县三塘乡榨下村的乡村振兴第一书记,始终为村民解忧办事,坚持产业先行,不断提升榨下村强村富民的发展格局。

“喊十句口号,不如做一件实事。”这是汪亮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身体力行去做的事。

“汪书记,啥时候帮我们装个路灯咯。”一村民路上遇见汪亮,半开玩笑地说道。然而这句话,汪亮当了真。他组织干部现场踏勘、预算、争取到项目资金13万元,两个月就为村里安装好了近200盏路灯。

“我们来驻村不是简单发钱发物,而是真心帮群众解决烦心事。”汪亮说。

近年来,榨下村发展了药材种植、雷竹种植、大棚蔬菜等产业,但因土地流转的遗留问题,产业规模一直得不到扩大。

“村民的事还是要村民自己商量着办。”汪亮说,他将村民召集起来,通过“四议两公开”的方式,解决了土地流转纠纷,也解决了产业发展、壮大的后顾之忧。

考虑到榨下村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汪亮把土地流转政策与百姓致富、经济发展相结合,逐渐建立起“致富带头人+村级入股+群众分红”的产业发展模式。

“在我们不懈努力下,村集体共流转到一百余亩土地用来发展大棚蔬果种植。”汪亮说。现如今,几名致富带头人出资出力,发展雷竹、药材和大棚蔬果种植,一共带动了100余名劳动力就近择业,预计户均增收3000余元。

2022年5月31日,榨下村还成立“产业奖励基金”,激励更多的致富带头人投身乡村、俯身农业,奖励基金总额预计到年底有60万元。

“我们将继续争取社会及各级资金注入,以村集体入股产业,加大对致富带头人的扶持奖励,真正让产业做起来、强起来。”汪亮说道。

走好乡村振兴每一步

张蝾(左一)正在宣传防溺水知识。受访者供图。

炎炎烈日下,张蝾行走在北坑村的青石板路上,不停擦拭着额头上冒出的汗珠,一边查看着村里老旧房屋的情况,一边细细地记录在笔记本上。

张蝾是江西省樟树市刘公庙镇北坑村的驻村第一书记。2021年8月,36岁的张蝾还是樟树市城管局环卫处的一员。“听闻即将被派至北坑村驻村,我心里既忐忑又激动。”她说。

北坑村下设14个自然村,共有727户、2150余人,是江西省“十四五”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

“只有迅速摸清村里情况,才能更好开展工作。”张蝾说。为此,她不分昼夜,挨家挨户走访。

“有些村民白天不在家,我就晚上去。一些问题没问清楚的,我就多跑几次。”她笑言。

陈雪花是北坑村的一位七旬老人,家中房屋早已年久失修。“土坯房既不安全,又不美观,得尽快劝说老人家拆掉重建。”张蝾说。

然而,老人家一听拆房,每次都让上门劝说的张蝾吃了“闭门羹”。

张蝾也不着急,一来家里就是帮她干活,陪她拉家常。

“做村民的工作不在一时,想村民所想更重要。”张蝾考虑到老太太对房子有感情,提出就在原有房屋基础上改造。

慢慢地,老人家被张蝾扶着在村里散步时,亲眼见到不少被成功改造的房子,最终同意了翻新整修。

“驻村工作,极其需要我们的耐心和细心。”张蝾说,“这只是脱贫攻坚、强村富民的第一步,日后我们更要稳扎稳打,走好乡村振兴的每一步。”

(责编:毛思远、帅筠)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